长春大学经济学院 王岩 盛洪昌
低碳经济,是通过创新技术和制度,开发新型能源,进行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自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以来,发展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有人甚至认为低碳经济将带动人类历史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它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量。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世界人口大国,也在积极寻求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然而,中国碳排放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不断增加(如图1所示),尤其是2002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出口贸易大幅增长,碳排放量更是快速地增加。中国工业主要以高耗能的产业为主,其中出口贸易中出口的产品也多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国内外各种减排的规则及措施必然对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竞争力等方面造成影响。
与贸易相关的低碳规则主要是针对进出口的各种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并以其在生产环节的能耗、碳排放量为主要的测评指标。目前,国际社会中的低碳规则主要集中在碳关税、碳减排、碳足迹这几个方面:
碳关税一般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海关对来自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或地区的高耗能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针对碳关税的权威定义,碳关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的。2007年1月,前法国总统希拉克为了要求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和《后京都议定书》,而提出会对进口自那些不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其用意是希望欧盟各国针对那些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或地区征收一定的进口关税,以避免在欧盟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后,欧盟各国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的竞争。由此,碳关税这一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碳减排主要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了缓解人类气候危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国际性公约《京都议定书》。它是人类历史首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性法规,要求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碳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碳减排义务。
碳足迹来源于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本意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能源意识及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碳足迹用来表示人类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通常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吨数来表示。国际上一般以一年为一期来计算碳足迹,碳的消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就越多,碳足迹也就越大。
现阶段,中国虽然是世界出口大国,但出口仍以低附加值、高耗能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相对较高,一旦碳关税在发达国家中普遍实施,中国的出口规模将大幅下降。征收碳关税使得商品价格在进口国内相对提高,需求量下降,出口企业的产量势必缩减,出口量减少。即使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改造等手段降低了产品的碳排放量,可以减少碳关税的影响,但技术研发、改造的成本仍会使得商品价格提高,造成出口量减少。同时各种以碳减排为主的约束性指标也会使中国的出口规模减少。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也将开始承担减排义务,而且减排责任将越来越大,国家必然要制定各种约束性指标,在这种条件下各地方政府必然会要求高碳排放企业减少产量或进行技术改造,以符合国家的减排要求,这势必会使得企业成本提高,导致出口量下降。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中国各行业的能源消耗中,工业的能源消耗量最大,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在中国的工业生产中仍以高耗能产业为主。再根据联合国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对商品的分类方法,将国际贸易商品分为10类,其中0类~4类属于初级产品,5类~9类属于工业制成品。图2是中国2007年的出口商品构成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已占中国出口的绝大比例,其中又以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为主。而这三类商品的生产过程均是高碳排放的,未来各种低碳规则必然使其出口规模大幅下降。因此,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耗能产业将不断缩减产量,甚至停产,其占出口商品的比重也将逐步下降;而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低耗能、绿色的商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提高。另外,在碳减排的压力下,政府必然会加强对企业的环保要求,在生产中各种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商品中将蕴含更多技术、知识的成分,出口商品结构也将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商品出口转变。
表1 1990年~2007年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耗情况 单位:万吨标准煤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环境保护的要求会越来越大,约束性的低碳标准也会越来越高,促使环保成本内在化,这必然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产量的缩减,从而失去规模经济,最终导致产品价格提升。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占绝大比例的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这些商品主要依靠低价形成国际竞争力,所以低碳规则对其竞争力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从宏观层面看,低碳规则会影响国内商品的价格,通过价格链的传导机制推动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也会导致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从而影响其竞争力。因此,在现有的出口商品结构下,低碳规则会导致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但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会推动中国的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低碳、环保的商品出口会增加,从而将优化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
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应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健全低碳法律体系,强化企业的低碳意识,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顺利实施,推动低碳产品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另外,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能源、交通、工业、建筑业、能源转化、新能源、节能减排等越来越多的行业会受到国际碳规则的制约,而碳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中国政府应积极参与低碳规则的制定,尤其应向一些发达国家阐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真正获益情况,而不应只看重单纯的出口额数字,使中国应承担的责任与自身的发展水平相匹配,为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出口商品结构的稳步调整提供条件。
面对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必须加快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低碳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传统产业都是高能耗、高物耗,对自然环境损害较大,不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而现代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能耗和物耗都比较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是微不足道。
中国应尽快建立起有关低碳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了解国际低碳规则和发展趋势,具备低碳技术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引进或研发前沿性的低碳技术,抢占低碳经济市场的制高点;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改造,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低碳技术。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替代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传统工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源结构高碳化,它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现阶段能源仍以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而这类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石油、煤炭等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严重损害,这些都使得传统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未来工业的主体将属于低碳工业,但从传统高碳工业到低碳工业将会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方面,传统工业体系庞大,对石油、煤炭等资源依赖的局面不能迅速转变;另一方面,以太阳能、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还无法真正取代传统能源。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更应注重优化能源结构和提高低碳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节能、减排等低碳技术弱化传统工业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的依赖性,通过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对新能源的使用效率,这是中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巩固传统工业出口的重要途径。
[1]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闫云凤,杨来科.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J].当代财经,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