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小丽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国有经济日益繁荣、社会道德有效的提升,都离不开和谐的生态环境。但是也不难发现,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潜在严重的社会和环境危机:拜金、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社会公害和腐败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价值体系的颠覆,环境污染的严重,乃至科学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尽管各国伦理学家针对诸多道德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寻求解决这些危机的方法,有的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与整个社会道德进步和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相比,却显得任重而道远,高校道德教育在困惑和探索中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基地,是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主战场,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高校教师作为办学主体,其政治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德育师资建设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育部门对的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第二,是高校对德育工作者的职能定位没有明确的整体规划。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使大多数非政治辅导员的教师认为德育是政治辅导员的职责,自己的任务就是上好课或做好自己科研工作,德育工作与自己无关。第三,是德育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但是高校又不注重德育教师的“充电”和继续教育,致使德育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老生常谈,不能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许多热点、难点,难以洞悉当代的大学生独特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不能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困惑的症结所在,很难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们生态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生态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目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教育跨跃式发展的情况下,该指标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不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是德育的实效性差。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高校的道德理论课教学还是日常道德教育工作,在实际成效以及投入产出比等方面都存在着实效性差的问题。第二,是德育队伍建设任重道远。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大学生队伍急剧扩张,高校德育任务日益繁重,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压力增大,由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琐碎、工作压力和责任重大等和评职难等方面原因,一些政治辅导员纷纷选择了转岗做任课教师或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致使德育的师资远远跟不上大学生飞速增多的形势。第三,是高校对当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时代特性研究不够,德育的针对性不强。第四,是高校的德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当前形势的发展。德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研究力量分配不均和宏观理论研究多,而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或技术应对等方面的研究少两方面。这两方面的因素,致使了高校德育不给力。
(1)内部生态的和谐互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德育实效的提高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师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急速增长的学生数量极不成比例,师生比长期居高不下。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给德育工作者造成压力,加之受高校德育观念落后,德育目标“空、高”并且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的影响,德育的实效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致使高校德育实效性差。
(2)外部生态的和谐互动,给高校德育实效的发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面对纷至沓来的多元文化变得迷茫,不知如何选择,失去了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出现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淡漠、没有道德追求目标、缺乏信仰等等现象,使高校德育工作根本无所适从。再加上进入大学后,家长及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思想已基本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大学生德育已没有多大意义,使我国高校德育任务主要局限于校内,这就造成了高校德育孤立、社会德育乏力、家庭德育不给力的局面,这也是高校德育实效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校德育的实效有赖于和谐德育生态的构建,不仅要协调德育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也要优化高校德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从而建构出和谐的高校德育生态系统。
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的重要性,要注重德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对德育教师的工作要有清楚的职能定位和明确的整体规划,提升教育者素养。其次,要切实执行德育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制度和奖惩机制,优秀者要给予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并与晋级、评聘和职称评定挂钩,对于那些缺乏责任心,甚至在教育教学中有悖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言论和行为的人,要坚决清除出德育教师的队伍,并给予一定的惩罚。第三,是德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与交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走出校门,接触和学习更广泛的知识,准确的把握学生心理、思想、行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并提升自己人格魅力。重视学生主体性,畅通德育渠道。
(1)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德育需要一种很好的教育氛围和很好的载体,而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一个载体,一种氛围。参透和弥散于校园内、学生中,学校应该组织或帮助、鼓励学生以社团组织为基本形式、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疑点、难点为切入点,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产生一种公共价值向上的强大凝聚力,是大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加强,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作用。
(2)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资源管理。教育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要讲道德、有诚信,不非法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在网上传播色情和不健康的内容,不做网络违法之事,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促成网络立法,共同着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的、绿色的、文明的网络环境。
总之,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生态必须要协调内部各因素和优化外部生态环境。在系统内部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素养、重视学生主体性,构建生态型师生关系;在外部不仅要优化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环境,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社会生态环境,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