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军 郭爱莲 田月霞
(青州市云门山回民初级中学)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艺术
◆唐兴军 郭爱莲 田月霞
(青州市云门山回民初级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目标,是所有思想品德课教师都不能回避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思想品德课 教学艺术 问题情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讲究教学艺术,让减负与增效同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枯燥乏味,又怎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巧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进入“惊、奇、疑”的状态,他们的思维活动才会积极展开,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注意力由有意注意转变为无意注意,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设计具体情境。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对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并加深理解。社会热点问题通常是学生有切身体会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若能恰当地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以创造问题情境又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时代气息,彰显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和主动思考社会问题的良好习惯。
2.让生活走进课堂。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要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从教材中挖掘疑点,于无疑处生疑。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依据,教师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出问题情境,于学生无疑处设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材中穿插了许多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插图和漫画,这成为我们学习教材知识的有力媒介,有助于我们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变得通俗易懂。例如,初二学习“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这一内容时,在教学伊始,可先让学生看“滥捕滥杀”“乱砍乱伐”“大气污染”“水污染”4个图,这样会从视觉上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同时,结合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切身体会,引发学生深刻的理性思考,进而驱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本框内容。再如,初一学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这一知识点,阅读漫画“半杯水”时,我为学生特别创设了一个情境,那就是在茫茫沙漠中,迷路的行人只剩半杯水时,两种不同的态度:“我就只剩下半杯水了”和“我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学生思考“该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以何种态度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才会充实,才会使自己更好地创造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总之,漫画和插图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望之一目了然,起到了文字叙述所不及的表达效果。
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并把它积极贯彻于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事业心责任感,把满腔热情持之以恒地灌注到教学中来,而且还必须树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学生观。“相信学生”,是指思品教师要相信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不需要思品教师超出“主导”作用之外的“越俎代庖”。“尊重学生”,是指思品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本身所蕴含的个人选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表扬鼓励为主,善于把学生要求上进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师生平等”,是指思品教师要创造民主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视自己为班级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合作者、参与者。
在这里,我们强调“双主”的统一,就是为了更好地分清责任,师生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享受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电教媒体是通过声音、形态、颜色来传授教学信息,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借助电教手段,有目的的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习“可爱的祖国”这一环节时,我们采用录像、投影将我国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借助学生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其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对政治课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借助历史学科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收集历史上的名人名言,以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借助英语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到学到的外语派上了用场,既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推进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提问时把握住关键点,达到一点而多通,甚至一点而全通的效果,这是提问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1.提问的问题要有适宜的广度和深度。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收效甚微。在注意广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深刻透彻地掌握知识。
2.提问的问题要有合理的难易度。课堂教学只有启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从简单到逐步复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跳一跳,摘桃子”,才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激发出来。
3.找准提问的合适时机,并恰当地进行渲染。提问可以是“突然袭击”,也可以是在学生经过思考后的“顺势而问”,不可千篇一律。要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问时要注意讲究感情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或幽默或渲染,创造出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问意境。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尊重和遵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乘着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东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就一定会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