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静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凤鸣小学)
浅谈德育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邢 静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凤鸣小学)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思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自然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讲《陶瓷》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陶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世界各国将“陶瓷”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的智慧。在讲《纸》一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它国家几千年,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实验活动前,我要求学生提前制订好方案,进出实验室时应做到“静、轻、快”。在实验过程中,我教育学生要爱惜实验器材,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在实验结束后,我教育学生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做好实验记录等等。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这样做的好处,久而久之好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唯我独尊。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继续深入。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适时提醒,在放弃时及时鼓励,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秋季星空》一课时,我和学生共同制订书面观察计划和观星箱,带领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研究星座,记录每天星座的变化。这个活动时间比较长,大约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可是一段时间后,学生兴趣下降,这时就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在活动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让每个学生体会研究的乐趣。通过长时间的观察,锤炼了他们的毅力,达到了科学教学的双重目的。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在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例如:在讲到水域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学生到涿河去进行考察,他们发现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良好的品质一旦形成,那将会受益终生。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