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芳
受经济、教育水平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一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课堂是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探索新知,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改革开放后进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校自然而然就成了培育信息人才的摇篮。随着邓小平同志的“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高瞻远瞩,随着信息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是众望所归。
但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在农村小学实施后,受经济、教育水平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的定位:学生认为是放松身心和追求刺激的“游戏课”“娱乐课”,对知识点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依赖教师的“灌输”式教学,缺乏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家长认为是误人子弟的“网络游戏”课,希望自己的孩子“敬而远之”;其他学科的教师则将其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相提并论,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评价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脱离不了传统的窠臼而不被重视, 于是“抓壮丁”是家常便饭。
再如,学生的起点极不平衡,学习的条件差别较大,电脑虽普及到了农村小学,却未必普及到了每一户农村家庭,半数学生仅靠每周一次的信息技术课才接触这个设备,兴奋的、胆怯的都有。随着课程教学的进一步落实,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瞻前顾后。
在这样的现状下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成了主阵地。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积极地探索新知,在现有的环境下挖掘有效资源,探索更适合农村小学现状的课堂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让为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能与纯粹的“简单、空洞”相提并论,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文约义丰),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师的角色就要从台前撤往幕后,教学中的一些环节要放手让学生经营,要用更简约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呈现,让学习者更易于掌握。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课堂内容要简单,教学设计要独具匠心,在充分钻研教材和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斟选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呈现最简单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与自学创造机会。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和集中精神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课堂上若能真正解决一两个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某一特定问题上花足力气,让学生自己体验、尝试,真正给他们留下了资源,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要比热闹花哨、浮光掠影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为了迎合新课程的各种理念,教师往往将教学环节安排得满满的,什么情境教学,什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什么多元化评价,能放进教学中的一概不落,生怕自己遗漏了什么,使得信息技术课越发的“臃肿”。为了“套情境串主线”,将教学内容生硬地组合在一起;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致点,创设的教学情境诱惑太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所学知识上,常常“跑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的结果却与教学内容的关联过于牵强。一堂课既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要巩固练习、综合拓展等,每个环节也会受时间的限制而草草收场,这样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自学是没有成效的。
有选择的安排教学环节,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这是提升他们自学能力的关键。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顺畅的、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的。教师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间简单单的教学内容没必要搞得那么玄乎,那么深奥。追求信息技术课中的“大道至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而来的结果比教师告知的结论要有意义得多。
信息技术课有别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从课程性质和在学生眼中的地位来讲,课前预习这样的自学模式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中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任务只能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性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选择地安排自主学习的模式,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所谓直观印象,就是借助屏幕录像等常用软件呈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操作过程,学生由此来模仿操作。此类方法比较适合于初涉信息技术课程的小朋友和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教学内容。比如,学生在刚接触画图软件的时候,用直观印象法做一下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归纳各种画图工具的尝试心得,教师在具体讲述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时,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就得到了提升。
再如,在教授“调整图形”一课中,教师教会学生“按一定角度旋转”中的“90°”后,由于学生受数学知识的限制,对“180°”“270°”的理解存在困难,完成风车的任务就可采用直观的自学法,经电脑的一提点,学生完全就能领悟了,这比教师烦琐地要他们弄明白“90°”“180°”“270°”来得轻松很多。
所谓文字表述法是让学生看书或参考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将文字的表述转化成操作步骤,进行实践。此种方法用在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术语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生身上较为适合,而且难度系数还得适中。比如,“修改图形”一课中的“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在理解了“选定”工具操作后,用文字表述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任意形状的裁剪”工具的使用方法是水到渠成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部分教学内容的操作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所谓知识“迁移”法就是运用了这样的特性来完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该方法主要运用在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身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比如,在Word中,插入“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的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是比较雷同的,而且方法不唯一,教师只重点完成一种技巧操作的教学,接下来的部分知识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究,教师扮演好引导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学生在这样自学的过程中能一直保持一股冲劲,让学习变得兴趣盎然。
信息技术课上要达到某种效果,方法往往有很多种,如果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得到的答案或许就会变成唯一,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把学生的一些看似复杂、跑偏的想法进行遏制,学生失去了天马行空的思考,就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对学生提升自学能力是相当不利的。
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缺少一种创造和探索,习惯了教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紧紧跟着教师的步伐,那么如果教师的范例涂的是红色,他们将没有人会选择其他颜色;如果教师给他们的是文字形式操作步骤,他们将其付诸实践的耗时十分可观,因为这是要自己转个弯才能掌握的技能,他们没有尝试的动力,信奉的是“拿来主义”,一切等着教师来安排。这样的学生在方法不唯一的信息技术课上显得太死板,虽万无一失,但无法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天马行空的思考,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学生求知的基本动力,它可以促使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某种试验和探索,能激发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又能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