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代春鹏
体育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情绪、情感等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它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堂体育课既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锻炼身体。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才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师生接触的过程中,师生要互相敞开心扉,进行多信息的交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这样学生会心态开放、个性凸显、创造力解放。而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平等的关系得以建立,从而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反之,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降低兴奋性,就更难完成动作了。
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简单责备、呵斥,有害无益。注意与兴趣是密切相关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越稳定。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大纲,结合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教材,做到既有系统性,又有趣味性。例如,教学耐久跑时,不是每次课都围绕跑道跑,而是采用跑走交替、计时跑、游戏跑以及自然地形跑等多种形式,在作业条件更新的情况下,不觉疲劳地完成耐久跑的教学任务。课中的准备活动要多样化,克服那种“慢跑一圈一套操”的老一套。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多种徒手操、行进操、音乐伴奏的韵律操等等,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练习的积极性也就较高。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实践证明,只要体育教学内容新颖、多样,就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动作示范正确、优美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先决条件。在做示范动作时,教师正确、优美、轻松自然的动作,会使学生感到欣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动作示范僵硬、不连贯,会使学生产生不悦心理,厌恶情绪,不易于接受教师的技术动作。另外,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错误动作,示范给学生看。体育教师幽默形象的动作,能使学生在笑声中纠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初级长拳三路时,学生虚步马步分不清,做虚步时本应挺胸抬头,臀部后坐,而学生却臀部后倾,腰部后弯,动作滑稽可笑。教师若把学生错误动作,形象的表演给学生看,加上幽默的语言,学生会在欢笑声中领悟正确的动作,改正错误动作。
上课时,教师针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鼓动性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定信心。例如:测试千米时,可以说:这节课我们测试千米,既可测出学生的千米速度,更可以了解学生的耐力、毅力,谁英雄谁好汉跑一跑就知道了。学生在教师鼓动性语言下,充分调动起自己的信心和积极性。在课上,讲课语言要简捷,做到言简意赅。有时可用口决或要点教学提示,如武术动作中的弓步要点,可用“前腿弓,后腿绷”来形容,语言简练,便于学生记忆、联想,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笑声,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在体育课上,语言要有幽默感。风趣幽默的语言,用于正面教育,胜过空洞地说教;用于批评则胜于简单的训斥;用于指导动作则有利于加快对动作技术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活跃课堂气氛。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教师良好的情绪是保持课堂气氛活跃的首要条件,师生的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的,而教师的情绪状态尤为重要。教师一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全班学生的情绪,教师上课时情绪饱满、和蔼可亲、语言生动,学生会感到赏心悦目,学习情绪会受到鼓舞。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敢于联想、思想活跃,动作放松自然。反之,教师情绪低落、语言生硬、表情沮丧、态度蛮横、教法呆板,组织和要求不合法,会使学生感到气氛紧张,精神受压抑,产生畏惧心理,整个课堂气氛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教师应根据大纲要求,丰富自身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活泼、充满快乐因素的教育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自己的讲解生动形象,妙趣横生,高潮迭起,层层推进,步步加深,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如果师生双方都进入了角色,课堂气氛融洽是毋庸置疑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