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香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三中)
随着多媒体课件教学进入教学主流,许多人对它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比武课、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凡是有名目的课必用多媒体课件。试问,我们一线教学老师:你们上的这些课确实都需要用多媒体课件吗?你们用了多少时间制作一节课的课件?你们认为运用了事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这节课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学生被动地跟着你预设的思路走呢?
据我所知,许多人制作课件的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因为如火如荼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课件者会被一票否决,谁敢不表现一下假性的“热情”呀?
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可以不要了,幻灯机、录音机、录象机也都可以不要了,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多媒体不是惟一选择,三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为何要费力做成多媒体呢!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该出手时才出手。
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这篇教材适合用多媒体课件则用,不适合则不用。
例如,作文讲评就不必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实物投影是一种非常适合的及时有效的手段。学生的例文可以直接在展示台上放大展示,清晰明白,在此前提下,师生可以有的放矢,充分评议,一起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印刷出来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赏评改。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及时得到评判指导,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这样,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良性互动便切实而有效地实现了,既节省了制作课件的费时、劳思、伤神,又避免了忽略师生对话,造成师生“感情冷漠”,而成为人机冷若冰霜的交流。
像叙事、抒情一类生成性比较强的文章,也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类文章关键在揣摩、领悟上,用了多媒体课件反而会限制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本着实效的原则,灵活运用。
另外,用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多媒体课件;多是文字表述的不用多媒体课件;在空旷的多媒体课件教室上课,师生交流不理想的不用多媒体课件。
我们坚决反对迎合教学潮流的各种课堂作秀,坚决避免牵强附会、弄巧成拙、重复建设、庸俗低级、喧宾夺主、莫名其妙、故弄玄虚、急功近利、对牛弹琴、简单低效的东西。
许多教师越来越浮躁,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诵读,为了快速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而把应该让学生进行的环节用课件取而代之。
有的教师在教授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把月下的荷塘“定格”于某一图像媒体中,使原本有无穷魅力、无限张力的文学语言一下子就萎缩了,学生再也领略不到千姿百态、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荷塘美景,这样只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课件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手段便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便于引发学生兴奋,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带活一节课。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杜甫传诵千古的名篇《登高》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配乐朗诵,创设了一个极为伤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为后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多媒体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有效的手段。
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心象的操作。符号与心象的转换,既能让学生准确而透彻地把握所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然而,这种转换又恰恰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当这个符号是学生较为陌生的东西时。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
例如,在教授《听听那冷雨》时,其中有一段话写道:“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疑问:“为什么是黑白片,而不是彩色片,历史不是丰富多彩的吗?”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制成了课件,不仅很容易就解决了学生的难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文章哲理的理解,真正发挥了多媒体手段的教学辅助作用。
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人人赶时髦,难免产生负效应。
钱梦龙先生曾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有三种基本态度,一是拒绝,二是追风,三是勇于实践。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热潮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纯粹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而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需要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为学生一辈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