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丁平 马玉翠
中职语文课使用课件要做到“五要”
黑龙江 丁平 马玉翠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求语文教师既要有深邃的语文头脑,又要掌握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在制作语文课件中,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结合自己在语文课件制作中的切身感受,从课件理论、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的共享等方面谈一谈语文课件制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件理论;教学方式;教学资源选用;教师在课件使用中的主体地位
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很多学生又把语文学科看成自己的优势学科,不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结果导致语文教学难度相对很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了课堂,由于多媒体涵盖图、文、声以及动画、视频多种信息,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在执教和观摩中,也发现当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要走出这些误区,必须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六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习课件制作的方法,必须有先进工作的理论作指导。课件设计与开发离不开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多方面的指导。其中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是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理论是最直接地指导课件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当前要强调这些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课件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理论着重研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对于语文课件设计有着最直接的指导作用。
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论素养的一种体现,它体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领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几种理论是课件制作者所必须掌握的,如“信息传播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件制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切不可瞎子骑马,信马由缰。因为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课件的。课件制作只能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缺少理论指导,课件的制作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语文课使用课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能全盘取代传统教法。课件的文本、录音朗读带及视频动画的选择、运用要符合教材内容的需要。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一味充当放映员,忽略了“点拨者”角色。
要做到所授知识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吃透教学内容,抓住所授知识的教学目标,紧紧把握其重点、难点和疑点,结合多媒体的特点,然后进行多媒体的方案设计,尽可能达到思想性、科学性、技巧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要坚决杜绝脱离教材内容,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只顾追求其设计的巧妙,制作工艺的高超,而忽视传授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只有我们找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最佳的结合点,才能改进和弥补常规语文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有效教学,实现语言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学资源选用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宋词《声声慢》时,我选用了李清照的两幅画像,一幅是在一片荷塘中,一位衣着清丽、面容姣好的女子坐在兰舟之上,目光向着远方,图片传达的是女词人在少女时期开朗愉悦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第二幅则是一位中年妇人,梳着传统的发髻,衣色灰暗,“人比黄花瘦”,让学生很容易想到词人在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带给她的是沉重、哀痛乃至凄厉、万念俱灰的“愁”。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胡同文化》一课时,我有意选用了几幅反映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摄影作品,有北京方方正正的胡同,方方正正的四合院;有雄壮、庄严而又神秘的巴黎圣母院,典型的哥特式教堂等等。建筑即是文化,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是中西方人性格上的差异,哥特式建筑让人感到西方人性格的张扬,对神的崇敬,而胡同体现的则是北京人封闭、易于满足、安分守已的文化特点。反之,在图片的选用上,一味求多而全反而会如坠五里云雾,冲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语文学科恰当地选用有感染力的声音或视频资源也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在制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时,可以播放一曲大气悲壮的《好汉歌》和电视剧片断,而在制作《鹊桥仙》时,则可播放一段凄美的月夜美景并插入朗读录音,使学生触景生情,加深对主人公鹊桥相会的理解。
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大量堆积文本、图片、歌曲、动画和视频等素材,有的甚至在一张幻灯片上插入的文本框就有十几个,以至于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切换幻灯片,这种教学模式挤占大量学生的思考空间,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挥,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的“灌输式”教学变种,这远比传统的“灌注式”还要害人。
课件呈现的文本不能过多,应提纲挈领。总的原则是能用动画的不用图片,能用图片的不用文字。课件中的媒体素材是用来给学生增强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信息的感知深度。文本制作要精选关键语句,做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一个课件文本太多或者一张幻灯片文字太多都会吓跑人,不吓跑的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打瞌睡去了。文本的文字:字体大小推荐不小于36;颜色与背景色要有差别,通常是色彩反差越大越好,颜色设置不能过多,一两种即可,最多不要超过四种颜色;行文间距要适度,不要太挤,尽量不要换行。在教室光线较差的情况下,文本背景或幻灯片母版以蓝底白字为最好。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精挑细选声音(歌曲)、动画(电影)素材对其要进行编辑处理,将最有利于教学的内容截留下来,不需要的坚决切除,以免节外生枝,迁移学生思路。我在给学生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用电视剧插曲《葬花吟》导入,但曲子全长有6分钟之多,我只能播放一段。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下载了长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七集《风雪山神庙》,但这一集的时间43分钟,是近一节课的时间,为了不冲击上课时间,我另外找时间让学生上了一节欣赏课,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不能把课件当成教案或等同于课堂实录的翻版,尤其不能形成“课件依赖症”,习惯于依靠课件领着学生跑。一旦突然断电或机器出了故障,课件无法进行下去,教师就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一下子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我们曾作过一个课堂上全程使用课件和教师旁白录音的试验。结果发现优点是教师课上教学的工作量得到了全部解放,唯一的劳动是组织课堂教学。但时间一长,由于缺少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结果只能宣布实验失败。这是一个极端使用课件的案例,它告诉我们,使用课件必须要因课而宜,不能千人一面,让使用课件的初衷走向反面。
教师要明确课件中的素材应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能力,以增强课件的交互性,这样才会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是课件运用的终极目标。
目前,多媒体手段应用于语文教学已处于反思阶段,暴露出的问题优劣互现,但总的来看,运用课件开展课堂教学仍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仍会为广大教师所采用。课件运用的终极目标就是看它能否达成教学目标。从设计和应用着手解决新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设计出使学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又留有观察、思考、想象的空间和演练机会的优秀课件,以及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课件是每一名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语文课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这一点,扬长避短,那么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
(编辑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