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岗位能力构建物流高职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2012-08-15 00:51翟树芹韩世万
中国校外教育 2012年30期
关键词:素质物流标准

◆李 洁 翟树芹 韩世万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众多高职院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成为物流人才供给主要渠道之一。然而在人才市场上,却出现不协调的情景,一方面物流企业难觅其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不能适应物流岗位频频跳槽。

本文探讨将企业的用人标准纳入到人才培养过程,构建物流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标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一、高职人才培养标准

标准的含义是衡量事物的准则。高职人才标准是衡量高职教育出来的学生质量标准,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的和目标。

从人才类型上看.主要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

吕红从“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阐述了,高职人才的培养标准体现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标准。“重心不是知识的理论深度,而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在从业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林苏、丁鸿利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其质量标准则主要是考核培养人才的解决实际生产现场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之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培养“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姜大源所认为: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起点。进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但要能做而且他们还需要拥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也提出了要求,通过对多家企业调研,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忠诚度、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守纪意识、环保意识、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等。

综上观点,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应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标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厚实的理论基础,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在从业实践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具备极强的实际生产现场问题的技术和能力,适应社会和组织变迁的普适能力,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界定

现代物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收益,现代物流涉及专业物流企业、生产企业物流部门、商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资集散中心、政府物流管理相关部门。按国家的统计口径,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

王薇薇(2007)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熟悉现代物流理论与技术,了解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配货、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业务环节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进行货运代理的从业能力和从事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基本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赵群等(2008)认为现代物流行业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现代物流人才是具备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多面手,即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应以培养跨行业、跨学科,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售后服务等众多管理和操作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能在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中从事物流各作业流程管理、物流作业信息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物流现场组织管理、市场开拓、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物流人才培养遇到的瓶颈

虽然国内本科、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了物流类专业,但培养的人才质量达不到企业的人才标准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仍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通过走访和调查物流企业的毕业生的使用状况,企业希望人才具有以下能力和素质,但是总体来说毕业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1.具有精准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执行能力

精准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执行能力是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了物流各作业流程,操作各种物流设备和信息系统为基础,是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

出现差距的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是一线管理和操作人才,需要加大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另外,物流专业面对不同行业的服务对象,需要有不同行业的背景知识。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09年曾跟踪调查过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有近两成毕业生工作半年后认为“现在掌握的知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笔者在与毕业生交流过程中也有毕业生反馈“书到用时方恨少”。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物流企业要服务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各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业,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因此物流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

3.具有质量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质量管理和成本是保证客户满意的基础,但物流管理专业很少有开设质量管理课程的,质量管理的知识散布于各课程之中,学生对质量管理的意识不足。企业非常重视成本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对成本控制涉及深度不够,学生普遍对成本控制意识不够。

4.吃苦耐劳、敬业精神和身体素质

物流企业特别是处于一线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比较大,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健的体质是无法胜任工作的。如广东某物流公司到高职院校招聘时,尽量不选用广州籍等地的毕业生,而选择其他地区籍的,原因是吃不了苦,留不住,频频跳槽。

5.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职业素质已经成为毕业生是否受到企业认同的一个关键因素,据调查,在用人单位重视的要素中,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安全意识、守纪意识、环保意识、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等中,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这些因素表示“非常重视”,而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更是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学生不受企业的青睐,归根结底是源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与企业人才标准不匹配。

综上所述,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这几方面的素质: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学习能力。

四、建立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物流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从行业、企业用人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与企业的要求脱节。高职物流人才要符合企业需求必须建立基于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用企业的用人标准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从分析物流相关岗位能力入手构建物流专业培养方案,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由教职委或行业协会牵头,组织物流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专家、物流企业相关行家、物流专业教师多方参与,企业方提出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标准,物流专业教师把企业标准转化为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标准。

2.从学生的职业规划着手,让学生尽早理解物流专业的内涵

从大一入学开始导入职业规划课程,并辅于“物流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校关心本行业方向、行业信息,做好职业规划,完成从大学生向职业人转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物流项目兴趣”小组,如连锁超市物流项目组、食品物流项目组、报关项目组等,由专业老师担任指导教师,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开拓学生视野,在做中学、提升学习能力、锻炼综合分析、处理专业问题、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3.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入手,加强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改变课程教学方法

作为准物流领域一线管理和操作人才,要求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短时间内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必须重构教学体系,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培养的全部过程。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依托物流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提供见习、顶岗实习、寒署短期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观摩、熟悉物流现场管理,熟悉企业工作要求、用人标准、企业工作环境,逐步建立对企业的认识,缩短上岗适应期。

4.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职业素质已经成为毕业生是否受到企业认同的一个关键因素。课程教学设计中引入企业对职业素质的标准要求,实行准企业管理制度。如上下课打卡制,培养学生守纪的习惯。创造条件吸收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物流技能比赛,开展物流协会交流活动,与企业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活动中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协助精神等职业素质。

在培养职业素质过程中要避免一个误区:用大量的社团活动替代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指的基础理论扎实、课堂教学水平过硬同时实践操作经验丰富、实训能力较高的教师群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可以是“培训、引进、聘请”。“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依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要求培养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是解决物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的根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调整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职业规划着手,让学生尽早理解物流专业的内涵,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行准企业化教学管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为主线,提升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就业能力。

[1]吕红,朱德全.试论从职业能力标识到人力培养标准的转化.中国职业教育,2008,(24):33 -35.

[2]林苏,丁鸿利,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3 -55.

[3]张岩松.论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辽宁高职学报,2003,(2).

[4]续永刚,闫志波,赵晓平.职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09,(2):163 -164.

[5]朱丽莉.从企业人才标准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09,(11):29 -31.

猜你喜欢
素质物流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忠诚的标准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美还是丑?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