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艳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地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是19世纪初在欧洲被发明的一种学说。人们普遍认为,它的正式形成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其标志性的时间是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的发表。简而言之,这种学说坚持认为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而这些民族又通过特定的可确认的特征为人们所熟知,同时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形态是民族自我统治的政府。在东方世界,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和侵略,东方各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缺少自觉的民族意识。经过19世纪以来的长期积累和准备之后民族主义在20世纪才狂飙突进,全面出击,可以说整个20世纪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度过的。在中国,民族主义是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诞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和东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相衔接的,共同昭显出20世纪东方民族主义运动的最大特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特点使20世纪的东方与重视集合前世纪式的骄傲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愚昧的状态彻底决裂。所以20世纪东方世界民族主义者强调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体系与民族认同,敬佩民族英雄,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运动。具体到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一批民族主义者开始表现出个人对民族的强烈认同和拥护的姿态,其中比较显著的就是开始从文坛转向政界的郭沫若,尤其是晚年的这一个时期,郭沫若无论是政界的活动还是文学创作都流露出深厚的民族主义的情结,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表现:对内以敬佩以毛泽东为典范的领袖,响应国家和党中央关于农业、工业、科技现代化的政策和决定,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发掘并传承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对外则积极声援第三世界国家的非殖民化运动,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
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为族群意识,即种族上之归属与跻身其中之地位。这种归属感在民族的社会心理学那里包含民族认同即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与民族尊严即与群体成功的自我连系。其中民族尊严与国家地位的跻升挂钩,具体而言便是一个国家政经力量的强大与否。这就强调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首先必须的便是一个领导人,领袖的作用至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汪晖在《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中曾说“简言之,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英国的埃力·凯杜里在《民族主义》一书中也曾指出“开明的统治者调整其国民的经济活动,为他们提供教育,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卫生,提供一致的和高效的法律公正……一个国家的显赫是其统治者的光荣,而且一个国家获得显赫声誉,只能是与其人口和他们的富裕程度相称的。”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领袖崇拜情绪高涨。郭沫若作为介入政界的知识分子,他对领袖的拥护和崇拜就不仅仅局限于参加各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类的政治运动,还有知识文人一些特质性的追捧方式。郭沫若这一时期的领袖崇拜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毛主席的尊崇
晚年的郭沫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领袖毛泽东的尊崇在六十年代达到了顶峰。在郭沫若晚年佚作中尤其是他所擅长的诗歌以及一些政论性文章中,都传达出对新中国领袖毛泽东的狂热崇拜。这种崇拜首先表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恭敬学习。“我们都是毛主席的学生,用了六天工夫共同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学习的非常认真,的的确确是恭恭敬敬地在学,老老实实地在学。……我自己是一位毛主席的老学生,但是对于毛主席的著作学的很差:学的不活,用得更不活。我希望同学们对于我要不断的加以鞭策,是我能跟得上同学们的步伐不断前进。……我们要全心全意地照着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一生为工农兵服务,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是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光辉无际的毛泽东思想万岁!”[1]其次是对毛泽东论著的认真阅读和追捧。“宝书传遍四方,第五卷雄文放光芒。是斗争经验,辩证思想,辉煌实践,精锐武装。努力钻研,加强建设,毛泽东岂止高扬。齐奋勉,学英明领袖,治国抓纲。”[2]再次就是在悼念性的文章中的一种私人缅怀。“伟哉领袖万民亲,改天换地绝等伦。三座大山齐倒地,五星红旗高如云。发对霸修防复辟,发扬马列有新人。旰食宵衣躬尽瘁,英雄儿女泪盈巾。”[3]这是对伟人的深切悼念;“形象思维第一流,文章经纬冠千秋。素笺画出新天地,赤县翻成极乐洲。四匹跳梁汗社鼠,九旬承教认孔丘。群英继起完遗志,永为生民祛隐忧。”[4]这是对毛主席诞辰的纪念。对于伟大导师毛泽东的崇敬,郭沫若在《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中几乎臣对君的跪拜程度大呼“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万岁!伟大的导师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不仅仅是文人的感性所致,更是作为一名民主主义者在见证了民族自立自强之后自觉地靠拢和呼号。
2.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响应和肯定
郭沫若说,“毛主席亲自领导的正在胜利进行的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也是关系世界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大事。这场大革命对于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将发生伟大的深远的影响,对于亚洲非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化、政治、经济也必将发生伟大而深远的影响。”[5]对于这场革命,郭沫若显然是强烈支持和拥护的,他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中就有表率的言论,他说“我愿意同上海的革命师生一起,和全中国的革命师生一起,好好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听党的话,贡献我所有的力量,跟着大家,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6]一方面郭沫若对文化大革命领导人大加歌颂,他在《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中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首诗来表达我深刻的纪念情绪请允许我把握粗糙的诗朗诵出来,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7],“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冲锋陷阵,是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满着农兵的英雄形象!”[8]“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9]另一方面是对文化大革命开展以及成绩的肯定。他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是一场挖掉修正主义祸根,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保证我们子孙万代应不变色的伟大革命运动。”[10]他相信这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开展的一场伟大的政治运动,他看到了文革的成绩并感慨道:“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到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胜。”[11]对文革的狂热追随一方面是出于政治形势所需,另一方面也是郭沫若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对毛泽东主席崇拜的一种延伸,所以归根到底还是民族主义情结的变相释放。
3.对英明领导人的热烈拥护
首先对新一届领导人的拥护,这里主要是针对1976年底对华国锋主席上任的欢迎和歌颂。“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12]“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紧要关头,采取了英明果断的措施,为党锄奸,为国除害,为民平愤,真是大好事、大喜事,大快人心。为党为民立了不朽的功劳。有力地正面了毛主席选定华国锋同志作为接班人,选得好,选得对!……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协力,锄奸除害,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使党不变修,国不变色。”[13]其次是对新一任领导人开展的政治会议以及制定的方针政策的赞同。“治国抓纲,符民意,英明决策。长鼓荡,东风习习,红旗猎猎。一瞬四人帮粉碎,普天国际歌洋溢。起贤才,八亿一条心,同建国。云水怒,风雷激,反双霸,齐努力。把第三世界,连为铁臂。完成四个现代化,实现三年大治业。再坚持,二十个春秋,宏图奕。”[14]这是对十届三中全会的热烈歌颂和祖国繁荣建设的期望;“神州赤县,长颂东风健。面目青年多俊彦,努力钻研实践。科研攀上高峰,促进国防工农,四项化成现代,廿年争取成功。”[15]这是对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的祝贺;“红日照天下,春满北京城。来自五湖四海,一片凯歌声。颁布重俢宪法,通过辉煌报告,步武如雷霆。四化承师训,四害化灰尘。高举旗,齐步伐,再长征。九亿大鹏展翅,飞散满天云!英明领袖英明,协力抓纲治国,遍地是东风。二十三年后,煮酒论英雄。”[16]这是对五届人大、五届政协胜利召开的祝贺。由此可见郭沫若对华主席的崇敬以及新一任领导班子和政府决策的拥护,本质上还是出于一个民族主义者对于领袖和统治者的自觉依附和靠拢。
民族主义者对自己国家明显有正面看法,尽管这并不是民族主义的定义。情绪性诉诸于民族主义即使在稳定的民族国家中都清晰可见。民族的社会心理学包含民族认同(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与民族尊严(与群体成功的自我连系)。民族尊严与民族文化与政经力量的影响息息相关。“四凶粉碎,春回大地,凯歌声入云端。天样红旗,迎风招展,虎头山上蹁跹。谈笑拓田园,使昆仑俯首,渤海生烟。大寨之花,神州各县,遍地燃。农业衣食攸关,轻工业原料多赖支援。积累资金,繁荣经济,重工基础牢坚。基础愈牢坚,主导愈开展,无限螺旋。正幸东风力饱,快马再加鞭。”[17]一首《农业学大寨》道出了郭沫若对衣食之源生活之本的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壮大中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前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工业的发展,郭沫若首先强调作为主体对象的人的创业精神,尤其是歌颂大庆的“铁人“精神:“工业学大庆,须学大庆人。大庆‘铁人’成阵,人中之精英。雪地冰天会战,壮志雄心大干,铁中之铮铮。钻透壁千仞,油海喷长鲸。抓革命,促生产,凭‘两论’。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大力抓纲治国,鼓舞群雄创业,领导真英明!促进现代化,干劲满乾坤。”其次是对于已经取得的工业领域的成就的赞叹:“昨日荒江空谷,今昔万家灯电,伸手把云拿。三五完成后,钢产甲中华。……铁岭煤山对立,电力水泥并举,统一斗争中。云浪金沙暖,飞翔东方龙。……铁水奔流日,映天盖地红。”在科技上,郭沫若首先明确了“维护科学的尊严,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利用科学作为侵略工具,已经成为白在世界上每一个科学家面前的迫切任务”[18]他在《祝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上“神州赤县,长颂东风健。面目青年多俊彦,努力钻研实践。科研攀上高峰,促进国防工农,四项化成现代,廿年争取成功。”同时鼓励科学工作者要“有勇气坚持真理,也有勇气改正错误……在理论工作上一定要有勇气。只有这样,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有生气和兴旺起来。”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各民族有其民族表、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文学、民俗,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带有民族宗教。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体系与民族认同,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运动。因民族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义上的民族国家之中。“民族”词常错误地被等同于这些国家政府。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确保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国家大多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
1.世界文学的非殖民化
共同的语言为民族的特征之一。若干理论家相信,民族主义于19世纪成为显学是因识字能力提高而使语言成为重要的统一工具。更多的人阅读报纸、书籍、小册等等,阅读能力因印刷术广为散播而提高,首次于历史上得以发展出对本乡本土以外的广泛文化认同。语言间的差异也在同一时候固定下来,裂解为方言,不同语群之间并且相互排斥。东方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世界另一极,不仅仅要在政策、武力等外在方面保持东方世界一致的姿态,更要在文化方面保持一致,这也是作为第三世界作家们的当务之急。这也就是郭沫若所说的“我们却有共同的语言,那就是要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要发展本民族的新文化。”[19]可见郭沫若对新文化和文学的创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开放宏大的气魄。
在《亚非作家团结反帝的历史使命》中他说:“我们是亚非作家,我们是用手中的笔来从事团结反帝的战士。我们既要反抗敌人的武装侵略,也要反抗敌人的文化侵略。我们要用我们的笔杆来动员人民、团结人民,并进而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我们的文艺应该是战斗的文艺,反帝的文艺,人民大众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文艺。因此,不仅美帝国主义的腐朽文艺是我们的对立面,苏联修主义的反动文艺也是我们的对立面。”[20]他“谴责美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国扩大侵略,谴责苏联修正主义者策划召开亚非作家伪三会,破坏亚非作家运动,为美帝国主义效劳。”[21]他召唤的是一种新文艺——“工农兵所开创的文艺比我们专业作家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富有教育意义;工农兵谈哲学比我们一些哲学教授更高明,更切合实际。主要的原因是工农兵善于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他们是从生活实践、生活斗争、阶级斗争中学习,而不止是从书本自上学习。他们学而即用,知而即行,因而收效迅速而深远。”[22]出席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的有五十三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六十多位作家代表和观察员。郭沫若说:“这次大会是亚非作家的空前未有的团结大会,它严格遵守民主协商的原则所通过的具有纲领性的公报和一系列决议,将亚非作家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亚非人民反对团结的历史上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3]也正如郭沫若所言:“我们的大会表达了亚非人民一定要把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亚非人民排山倒海、不可遏止的战斗气势。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革命旗帜,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的战斗旗帜。”[24]可见,不管是亚非作家会议的召开,还是亚非作家共同创见新文艺的一致吁求,都是民族主义者寻求民族独立的形式。
2.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中最突出的便是中国的戏剧。郭沫若早年就写过话剧《屈原》,之后又写了《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虎符》、《蔡文姬》等剧本,虽然属于新的剧种形式,但可见郭沫若对中国戏剧的情有独钟。晚年的郭沫若对于中国戏剧的促进工作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积极培养戏剧接班人,东风剧团便是典例。这本是邯郸戏校的一个豫剧班,连个演出剧团的名字还没有,郭沫若听说后,充满着对这支在大跃进中诞生的新生力量的爱护之情,为他们团定名“东风剧团”,并亲笔给他们题字。为了鼓励他们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郭沫若还亲笔题词:“艰苦朴素,勤学苦练、团结友爱、东风永健!”[25]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郭沫若看了他们的书面工作汇报之后亲笔复信说:“东风剧团的同志们:春节快乐。祝您们更进一步努力,争取更多、更好、更大的新成就!东风剧团永远前进!”[26]在郭沫若的关心下,东风剧团将中国的传统剧种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还有就是对从事文艺工作者的关怀,常香玉便是备受郭沫若喜爱并关心的一位中国戏剧的优秀女演员。在给常香玉的亲笔信中,郭沫若鼓励她说:“我在电视中看到和听到您的《水调歌头》,演出非常有力,誉满首都,使拙作生辉,非常感谢您。”窥一斑知全豹,郭沫若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新生代是关怀备至的。另一方面,郭沫若对于国际间戏剧发展事业也是具有推动作用的.。日本有个“狮子座”的剧团,要公演《虎符》,要求郭沫若给该团写点什么鼓励他们,郭老便写了一首《西江月》:“不战不和被动,畏难畏敌偷安。古今反霸反强权,毕竟几人具眼?却喜信陵公子,窃符旧魏名传。如姬一臂助擎天,显示人民肝胆。”另外,“望乡诗好庆成功,李白晁衡是弟兄。力挽狂澜金石颂,千秋万岁播东风。”这是在河源崎长十郎先生演出《望乡诗》获得成功之后郭老草盛一绝奉送的七绝诗;“双剑插背,两眼如神。精神抖擞,快要杀人。”这是看舞剧《小刀会》剧照口占。郭沫若此举不仅仅是出于对戏剧舞剧歌剧的热爱,这同时也是将本国本民族的剧种向外辐射和扩散的有意识之举,这足以彰显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衷。
19世纪初在欧洲被发明的民族主义学说,坚持认为人类被自然地划分为民族,而这些民族又通过特定的可确认的特征为人们所熟知,同时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形态是民族自我统治的政府。这些主张事实上大多掩盖了民族主义本质上排外主义、扩张主义的暴力内涵。一般认为:“民族主义”的极端形式即为“国家主义”。“国家主义”的极端形式即为超国家主义。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外在扩张主义表现形式,可说最初始于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法国、荷兰和瑞典欧洲新三大霸主的崛起,既是经济、军事强盛的结果,又是民族国家身份的象征。与此同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相继获得了这种民族独立国家的身份。当时西欧形成的这类独立民族国家,大多指“主权国家”,表现为民族与国家同一或国民与民族合体的形态,因而又被称为“民族国家”,体现为一种“市民的民族模式”或“国民的民族模式”。这些“主权国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肆无忌惮地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蔑视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就是民族主义中的扩张主义最初的外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主义内含的进步“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自治运动”,正是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扩张主义进行反抗斗争的结果,“正义战胜邪恶”为人类社会的法理,因而各国独立运动取得“节节胜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顺民心。20世纪民族主义出现了三次浪潮,简单地说第一次浪潮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表现为世纪中期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第三次浪潮在世纪末与苏东剧变同时出现,造成国际格局的又一次巨变。二十世纪中后期,郭沫若大篇幅声援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便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对民族主义中反动的排外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自觉抵制。针对那个时期的两个超级大国,郭沫若的民族主义主要体现在对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大力支持,同时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和抨击。
20世纪中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了新的变化。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国逐渐形成对峙状态,开始一致推行扩张主义,这其实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尤其是美国迅速扩大着自己的版图和辐射,在第三世界国家推行强权政治和武力侵占,激发了受压迫国家和民族的反抗意识,世界各地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运动接踵而至。作为一名民族主义者,郭沫若已经意识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任务便是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说:“亚非人民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巩固和扩大法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国际统一战线。”[27]他坚信“亚非二十亿人民要求加强团结,把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正义斗争进行到底,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这是时代的主流。这是任何力量所租挡不住的,也是任何力量所分裂不了的。”[28]《东风第一枝》有篇文章《寓言两则》,它的附记这样写:“一九六二年,赫鲁晓夫之流攻击革命暴力,鼓吹三无世界,当时曾做寓言讽之。”也就是说早在一九六二年郭沫若已经开始对苏联有了警惕。一九六六年,他《在首都各界纪念越南全国反美斗争日和“声援越南人民周”大会上的讲话》曾这样说:“在越南人民斗争的这面照妖镜面前,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叛徒面目暴露地越来越清楚了。现代修正主义者,大叫大嚷地在越南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而实际上却和美帝国主义里应外合,企图利用越南问题同美国进行肮脏的政治交易,大作联合反华的文章。如果他们没有同美国达成默契,试问,美国怎么敢从欧洲抽调兵力到越南去夸大侵略战争呢?他们究竟是在同谁搞‘联合行动’,这难道还不明显吗?”这里已经很明确地指出苏联修正主义伙同美国共同侵越的目的。接着在《郭沫若副委员长在首都群众大会上致开会词》中强调:“美帝是全世界人民不共戴天的死敌,苏联修正主义是美帝国主义破坏越南人民革命的头号帮凶。”
在亚洲,作为中国邻邦的越南,一九六一年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越南战争。这次战争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现越南政府称之为“抗美救国战争”,为新民主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谓越共)反抗美国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共和国(南越)的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首都各界人民纪念越南全国反帝斗争日和“声援越南人民周”大会上的讲话》中郭沫若指出:“越南人民的英勇战争,长了世界革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树立了敢于斗争、干预胜利的光辉榜样。越南人民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和无穷的智慧,出色的运用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把人民战争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们战斗在反帝斗争的最前线,拖住了美国二十万侵略军,打乱了美帝国主义反革命的全球战略部署,这是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大的支援,对世界和平事业最大的贡献。”同样是作为中国的邻邦,朝鲜在一九五零年爆发了朝鲜战争,这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也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韩半岛)的体现。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在朝鲜战争胜利二十一周年之际,郭沫若指出:“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朝鲜人民的革命成果,维护了中国的安全,大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革命斗争,为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人民树立了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典范。”[29]尼泊尔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国家,尼泊尔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有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郭沫若副委员长指出:“中国和尼泊尔是亲密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一贯和睦相处,平等相待。”[30]他重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大国欺侮小国,反对大国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他说,“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民,一如既往,尊重尼泊尔王国政府奉行的和平重力和不结盟政策,坚决支持尼泊尔人民维护民族独立何国家尊严的正义斗争。”[31]
在中东地区,二战以来,美帝国主义为掠夺和侵略中东,镇压阿拉伯世界各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巴勒斯坦人为地建立了一个“以色列国”。“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首付被侵占的领土,解放自己的家园,他们同仇敌忾,对,美、以侵略者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32]郭沫若指出:“中国和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各国虽然地隔千山万水,但是共同的反帝斗争,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使我们结成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中国人民对战斗的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人民所面临的处境,感同身受;对你们斗争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无不感到欢欣鼓舞。你们的斗争,对全世界人民反帝革命斗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正在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我们人民,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中国人民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决支持你们的争议斗争。”[33]在阿富汗独立五十三周年之际,郭沫若副委员长赞扬了阿富汗人民有着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传统。他说:“在历史上他们曾经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侵略者,包围了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尊严。”[34]他还说:“中阿两国是友好的邻邦。自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阿友谊在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又得到发展。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为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纵观晚年郭沫若的种种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文学家的郭沫若如此迅疾地投入到政治的漩涡的确与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结分不开。他的这种民族主义是发散性的、全面的,是指向世界、指向国际,同时更是指向本国本民族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也不难看出晚年的郭沫若发生人格嬗变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对于名利的追求,更是一种具有广阔视野的民族主义者的大爱。从这一角度看,晚年郭沫若由文学巨匠向党喇叭角色的转折是一种历史必然。
[1][7][8][9] 郭沫若.做一辈子毛主席的好学生[N].人民日报,1967-06-06.
[2] 郭沫若.捧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N].人民日报,1977-04-18.
[3] 郭沫若.悼念毛主席[J].人民文学,1976,(7).
[4] 郭沫若.纪念毛主席诞辰[N].人民日报,1977-12-17.
[5][21]郭沫若.增进亚非反帝反殖团结粉碎苏修投降主义路线[N].人民日报,1966-11-15.
[6] 郭沫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夺取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N].人民日报,1966-08-20.
[10][20][22] 郭沫若.亚非作家团结反帝的历史使命——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在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上的宣言[N].人民日报,1988-07-15.
[11][14] 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J].诗刊,1976,(6).
[12] 郭沫若.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N].解放军报1976-11-01.
[13] 郭沫若.为党锄奸,为国除害,为民平愤[M].东风第一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15] 郭沫若.清平乐——祝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J].科学实验,1978,(2).
[16] 郭沫若.水调歌头——贺五届人大、五届政协胜利召开[N].解放军报1978-06-21.
[17] 郭沫若.农业学大寨(望海潮)[N].光明日报,1977-04-13.
[18][19] 郭沫若.郭沫若北京物理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6-08-01.
[23][24] 郭沫若.投身到人民大众的火热斗争中——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郭沫若在上海欢送亚非作家代表的群众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6-08-03.
[25][26] 郭沫若.郭老和东风剧团[J].人民戏剧,1978,(8).
[27][28] 郭沫若.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宣告胜利闭幕[N].人民日报,1966-07-10.
[29] 郭沫若.在首都人民纪念朝鲜祖国解放战争二十一周年和声讨美帝国主意霸占我国台湾大会上郭沫若同志的讲话[N].人民日报,1971-06-26.
[30][31] 郭沫若.尼泊尔大使举行招待会庆祝马亨德拉国王诞辰[N].人民日报,1971-06-12.
[32] 郭沫若.在“坚决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正义斗争大会”上郭沫若副委员长的讲话[N].人民日报,1971-05-04.
[33] 郭沫若.郭沫若在首都各界人民纪念越南全国反帝斗争日和“声援越南人民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6-03-19.
[34] 郭沫若.阿富汗驻中国大使举行招待会庆祝阿富汗独立五十三周年[N].人民日报,197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