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礼春
《长亭送别》里长老似乎是个不起眼的配角,只有两处讲话。一处是对老夫人和张生说的:“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之人。”一处是在与张生告别时说的:“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首先,揣摩长老的讲话能感觉出他对听话方的尊重和欣赏。他说“夫人主见不差”,在崔老夫人听来,是站在她的角度,维护了她的权威。作为相国夫人,崔莺莺和张生的长辈,她得到了旁人应有的尊重。但长老只是说“不差”,而不说“十分正确”一类的话,显然又是考虑到两个年轻人的心理承受度。
对张生,他采取了鼓励的方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正面的引导。他说“张生不是落后之人”。这里所说的不落后当然是指求功名的能力上的。上京赶考是张生平时所愿,从课文中张生的多处讲话处可以看出他对考取功名是相当自负的。长老的话,投合了他这一心理,也增添了他的自信。可是长老不说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却只是说“不是落后之人”,里面暗含着你不应该是落后之人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落后之人呢,那就是仅仅只是缠绵与男女之情,变成胸无大志之人。简单的一句话里包含着善意的引导和巧妙的规劝双重含义。
临别前,长老对张生说,“鞍马上保重者!”对一个旅途在外的人,一句关心问候的话,能使他获得人情的温暖精神的安慰。
讲话中,长老尽量突出对方,淡化自己:“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对张生而言最希望的是金榜提名,洞房花烛。因此,长老之言说到了张生的心坎里。长老的心愿和他的心愿完全达到了统一,出现了心理上的零距离接触。此刻,在张生的心目中一定视长老为知己。这是高明的心理疏导法。作为一个寺院的长老“从今经忏无心礼”,实际可能性是不大的,问题是,话中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他是多么关切张生的前途和未来。可以这样说,除了崔莺莺的爱情,能促使张生生命之火旺盛燃烧的就是长老的这一番话。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鼓励和希望是促使人成材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长老的话,是崔老夫人和崔莺莺张生之间不可缺少的粘合剂。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彼此间的矛盾,营造了矛盾双方心理上的缓冲带。
一个人的讲话,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身份和修养。长老常年居身空门,清心寡欲,能以佛的悲悯之心看待尘世间劳碌的人们,他是个摆脱世间樊笼,获得超脱的人,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旁观者。他不圄于自身对世间万相的理解,痴谈“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类的佛门之理。而是因势利导,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既理解崔老夫人同时也理解张生和崔莺莺:一方是为身份地位所困,一方是为情所困。从长者尊者的角度上,他是崔老夫人的副手,但却不是崔老夫人的一厢意愿的帮凶。从感情的角度上,他是张崔两人的同情者,但却不是纵容者。他所着的努力就是弥合矛盾双方的分歧,营造人际间的和谐关系。
别宴间,崔夫人对张生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无论是谁,得状元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崔夫人向张生提出这样的要求,绝对是刁难。本来,在骨子里崔夫人对这门亲事就十分反对,但由于女儿的强烈抵制,崔夫人又不能直接回掉这门亲事,因此与其说是崔老夫人设宴送未来的女婿上京赶考,倒不如说是在摆鸿门宴,给张生出了一个难题,想让他知难而退。可是,后来张生竟然真地考取了状元,剧情出现大团圆的结局。分析原因,首先显示了张生很高的素质,其次是莺莺的爱情力量,再就是崔夫人的激将法,最后还有长老这几句充满鼓励和期盼的言语。因此,可以这样说,是长老的一番话,同其它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