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房
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写作一定是为了特定的读者、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就是写作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倡导恢复学校里学生所学习的写作成为具有某种用途、达到特定目的、针对具体对象的“真实”写作。下面评述的两篇论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论述,试分析之。
【评析文章一】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9期。
【原文提要】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写作的关键是使表达符合具体的交际环境。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每一次写作面临的交际环境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写作教学要在开发相应的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
【评析文章二】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 9期。
【原文提要】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研究是写作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它对于确定写作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写作的基本训练项目,明确写作教学知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写作能力研究受制于写作行为观的认识,写作行为观不同,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也必然不同。言语交际视域在写作行为中的引入,导致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和写作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变化。
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写作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写作教学的差异。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一文,以“写作是一种书面交际活动”为基点,全面分析了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
写作是特定交际环境下的书面表达。交际环境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作者身份(谁在写)、读者(写给谁看)、交际任务(写出来做什么用)和体式(写成什么样子)。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制约作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作用,写作要符合交际环境的要求,有什么样的交际环境才能有什么样的写作;二是澄清作用,写什么、怎么写是由交际环境指示给作者的,交际环境引导作者写什么、怎么写。写作过程,就是对以上四种交际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决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过程。
文章还认为,交际环境隐藏在语篇里。写作行为产生的物质成果就是语篇。语篇作为一种物质存在,被读者阅读,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获得语篇所承载的交际环境要素的具体内容。写作的奥秘在于:你如何把这些交际环境要素,恰当地隐藏在语篇里,让读者通过语篇,读到这些交际环境要素的内容。
毋庸置疑,交际环境的作用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被长期忽视。究其原因,这与整个社会教育活动的演化高度关联。现代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从社会生活中渐渐分化出来,具有了“学校和教室”这样的独立空间,具有了“教师教与学生学”这样的独立形式,具有了“单项技能培养和水平测试”这样的独立功能。于是乎,这种分化在获得高效率的同时,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教育脱离了本真的生活。这种背离在写作教学中又尤其突出:学生写作的阅读对象变成了教师,写作的情景变成了课堂或考场,写作的目的变成了获得成绩和升学的高分。久而久之,作文就天经地义地成为只写给教师看,只写给评委看。写作学习的价值观严重偏离了写作交际的本质。①文章针对写作学习面临的这一困局,引入交际功能视域,全面分析了交际环境对写作的制约作用,这无疑为写作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写作行为观的变化,必然导致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重新定位。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一文,则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研究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写作能力的研究应实现个体视角向社会视角的突破,即在写作能力结构要素的研究中,引入言语交际视域。
文章指出,言语交际视域的引入,为我们认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和监控系统的具体要素均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写作者本身,而是广泛地触及了诸如语境、交际目的、主体间性等言语交际行为的范畴。写作动力系统的语境意识能力,写作操作系统的作者角色定位能力、传意能力、读者需求觉察能力,写作监控系统的元写作策略能力构成了交际视域下的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三大系统的整合协调,推动写作活动的展开。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需要这种重要的能力。而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写作,在多数情况下,一定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而进行的写作。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我们实际也在培养学生的某种“写作能力”,这种能力的理想状态就是王荣生教授所归纳的学生能写“闪光点”的记叙文、“格式化”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日常”的应用文和“小文人语篇”的“好作文”。然而,在交际功能视域的观照下,这种个人“独语”或“完成私自作业”的写作能力结构明显存在严重的缺陷。文章引入言语交际视域,为我们重新认识写作能力结构要素,从而为写作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刘淼、曾洁《言语交际视域中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教学》一文提出,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呈现出如下特点。
1.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个人“独语”。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就必须处理好写作者本人和接受对象的关系,因此写作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在写作中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让学生从开始接触写作时就建立起交流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
2.写作训练的重点是任务型写作,而非命题式作文。言语交际视域下的写作,不能再简单袭用原有的命题后让学生写的训练方式。写作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连,将学生在现时或未来的工作或生活中要遇到的情境搬到课堂教学中来。生活化、实用化的任务型写作是写作教学训练的重点。要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交际。只有在确定的情境、对象和内容要求中,写作者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意图和目的,实现交际的任务。
3.写作知识的基础是语用知识,而非篇章知识。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关注的是将写作立意“赋形”的文章结构知识或遣词造句的修辞知识等。而在言语交际视域下,写作知识的重点已从篇章知识转移到交际语用知识。主体意识和读者意识要求写作者有关于交际主体关系的知识,语境意识和元写作策略则要求写作者有关于如何确定和实现交际目的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关注基于主体交际亲历而形成的情意方面的经验。
上述写作教学特征的提出,主要涉及写作教学的目的、写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以及作为写作学习内容的知识类型三个方面。作者力图在与传统写作教学现状比较的语境中凸显这些特征。“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这一说法如果单从“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推导而出,就值得商榷,因为写作学习与一般意义的写作毕竟有质的区别。但结合上下文来看,作者意在将它与“独语”相对,这就意味着写作教学不仅指向培养学生以一定的写作方式表达特定内容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根据具体的交际环境的需要,确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教学目的的达成,需要相应教学内容的支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除了关注文章结构知识或修辞知识等知识外,更要关注关于交际主体关系的知识、关于确定和实现交际目的的知识以及基于主体交际亲历而形成的情意方面的经验。写作的交际性,决定了学生对于这些语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无法脱离具体情境来进行,而是需要将这些知识的学习融于特定的有目的、有对象、有内容的写作情境之中。“生活化、实用化的任务型写作”的核心思想是把写作学习与学习者现在或将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总之,文章从写作的交际性能出发,智慧地抽绎出写作教学三个关键特征,为写作学习走出目前的困境提供了有力的针对性指导。
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一文,则基于其对写作的基本认识,提出了交际取向性写作教学的一些重要原则。
1.开发写作知识与技能是前提条件。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分析交际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和“根据交际环境来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知识与技能”两大方面。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讲,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的知识与技能,一类是语文的知识与技能。需要强调的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策略知识与技能,即如何运用知识与技能来解决写作遇到的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关键。
研究表明,让学生明了这一次写作行为的交际性,即对交际环境有显性意识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关键。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归根结底,是让学生的写作行为与他的生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让学生的写作行为变成一次真正的生活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课堂内与课堂外生活的联通、真实生活元素的引入等方式,至关重要。
3.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是重点。
写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写作的主要矛盾,是根据交际环境来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学生写作的主要困难,就是不能完整地、有效完成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就是在完成这个动态过程的时候出现不到位、不恰当的现象。总之,学生写作的矛盾、困难、问题都是过程性的,教学生写作,就是教学生有效地完成写作过程。写作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初步确定这一次写作行为的交际环境;二是从交际环境出发,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三是用写作成果(即语篇)来验证交际环境诸要素。
上述教学原则的提出,主要从教学实践层面讨论了具体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过程的展开三个方面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和目的意识仅仅停留在观念层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将它们落实在课程标准研制、写作学习内容开发、写作教材编撰、写作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具体学习内容的开发。在这方面,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发的脉络。
文章关于“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论述,也正中问题的关键。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兴趣和目的,关心和效果必然是联系着的。“目的、意向和结局这些名词,强调我们所希望和争取的结果,它们已经含有个人关心和密切注意的态度。兴趣、爱好、关切、动机等名词,强调预见的结果和个人命运的关系,以及他为要取得一个可能的结果而采取行动的愿望。”②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能体会到写作与他们生活具有相关性,让他们成为写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写作成为他们的需要。在教学设计层面,文章作者还进一步给我们提供具体的情境设计方案,这里既有真实情境的“利用”,也有拟真情境的“设计”。无论哪种方案,都要考虑写作的经世致用的价值,都要让学生体会写作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认知负荷理论启示我们,将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分割成可管理的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只要求学生关注有限的几个子目标,从而降低其认知负荷,有利于写作学习的开展和深入。写作学习中的交际环境的制约作用,同样需要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予以体验和落实。正因为如此,文章所提出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是重点”是恰当的。作为写作学习目标之一,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第5条指出:“为达到不同目的,为了与不同的读者进行交流,学生写作时会利用不同的策略和写作过程要素。”③写作教学就是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写作动态的过程中,学会根据交际环境来不断地选择和调整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
综上所述,理想的写作教学应具有双重取向。一是学习取向。作为学习,它应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其目的指向学习者主体对写作知识、技能和策略的掌握,指向写作能力的提高。二是交际取向。学生所学习的写作与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运用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写作活动趋于一致,具有特定的功能情境,有具体写作目的,有明确的读者。两种取向在写作学习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在交际取向的写作实践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更有利于展开日常交际活动。
当下,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显然是交际取向的缺失。上述两篇论文为我们着手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同时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只重视交际取向,而轻视学习取向。否则,写作教学就会陷入另一种困境。
————————
注释:
①郑桂华:《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 “读者意识”》,《中学语文教学》,2010 年第 1 期。
②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③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