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在哪里?

2012-08-15 00:49余志明
中学语文 2012年3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定位课文

余志明

《新课标》中是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这段阐述以及课标中其它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设计出理想的语文教育的模样:它应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结为一体的很诗意的一门课程。由此展开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鲜活生动的多姿多彩的最幸福的教育,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景。但当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语文课堂已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场、语文教师传输技能技巧的大卖场、师生合作表演的走秀场、天量训练应付考试的演兵场。教师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学生是这次第怎一个“累”字了得。谁之过?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又逼着你去做,老师们都陷入到了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

痛定思痛,面对如此乱象丛生的现状,我们这些语文人就真的这样安于没有尊严地跪着教书吗?不,教育体制虽然不是我们呐喊几声就改变得了的,但是,为了尊严,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也应该在语文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去找寻一个平衡点,带着应试的镣铐,去跳出精美的舞蹈。

平衡点哪里找?这得要分析出当下病态语文的症结在哪里?找到了症结,再去对症下药,即使不能起死回生,减轻一点病痛也好。

平衡点一:降低目标,提高能力

心理学家分析:当下患有焦虑症的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欲望太高,能力不足。解决的方法就是降低欲望,提高能力。迁移到语文教育上来,其道理一样。

语文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点,课标里阐述得非常清楚。但我们的一线老师可能出于对本学科的酷爱,都努力想把学生培养成语文这一学科的专业人士。殊不知,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素养,不是培养文学家、语言文字的专家的。再说,社会是多元的,将来走上社会,一个班级究竟有多少人会是从事语文专业的,恐怕不好估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应该再人为地去拔高目标定位,去做无谓的事来折腾自己。

就拿作文教学定位为例:现在的作文教学定位就被人为地拔高了。作文定位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作家参照定位。即用作家创作的规律、作品质量的特点来衡量中学生的写作。二是竞赛参照定位。持这类定位的,首先是那些主办和热捧“新概念作文”的人。记得当年主办者打出的口号就是要进行一场“作文教学的革命”。尽管这场革命至今没有到来,但影响是巨大的。三是满分作文参照定位。这种定位,影响可能最大。不仅很多中学教师深受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深受影响。

定位的混乱和拔高造成的危害是:一是伤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自尊;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大话空话和矫情造作;三是使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失去自信,觉得作文教学无从下手,因而对作文教学采取“无为而治”;四是搅乱了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也扰乱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

我以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写好平常文章。所谓写好平常的文章,就是只求切合要求,不求见解独到;只求文从字顺,不求语言文采;只求言之有物,不求立意深刻;只求形式适宜,不求形式新颖。这样的定位,才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也是大多数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

定位准确了,教师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语文课堂上就会轻装上阵,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可能会出现春风拂面的和谐局面。

平衡点二:调整顺序,设定梯度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写基本没有梯度,这和编写的体例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教材大都采用的是 “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以照顾了。主题与主题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科学的体系和序列了,一篇文章可在初一教,也可在高一教,随意性太大。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可以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以语文的“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

当然,语文教学不太讲梯度除了教材和教学体例的混乱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急功近利”。一切还是瞄准考试,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初一就开展什么中考瞭望了,随意增加教学难度。比如刚升入初一,有的老师第一节课就上古文课,还振振有词,提前教是为了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记忆,一上来就将学生吓趴下,还谈什么兴趣可言。尽管选文都是精品,尽管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结局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学生睁着双眼却紧闭心灵。

春小麦新品系丰产性及增产途径分析……………………………… 崔国惠,叶 君,吴晓华,王小兵,于美玲,付雅琼,李元清(1)

如果我们在讲授古文之前,来一点铺垫,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那效果可能会更好。我在初一教文言文之前,我一般都会搞一个前奏,带领学生多渠道寻找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词汇或文言语法现象,现实生活中就大量存在着一些含有文言知识的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古文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平衡点三:大胆取舍,加强阅读

审视现在使用的教材,有些选用的文章完全是为了迎合单元的主题需要而设定的,其示范的价值近乎于零。

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30篇课文多少有示范作用,比如第二单元,如果让我选教,我只选《敬业和乐业》《陋室铭》,其它3篇不如让学生去自读。再比如第6单元,只要讲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就行了,让学生明白一下演讲词的有关知识,其它的放手让学生去读。如果我们再精简一下我们的课堂,去粗存精,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更多了,余下的时间干什么?我们可以搞阅读,搞综合性研究。

《新课标》已经明确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课标都已经这般规定了,我们语文老师为什么还畏首畏尾呢?也许老师们又要说应试怎么办啊?我说:不冲突,这不会影响学生考试的,阅读量增加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应试能力同样会提高。南通海门东洲中学百合班的俞玉萍老师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在她的教育生涯里,她说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源于对孩子潜力无限信任的梦想之旅,源于对孩子发展无限信任的阅读之旅,源于对孩子幸福无限憧憬的生活之旅。“梦想·阅读·生活”是百合班生活永远的主旋律。她的学生初中三年除了教科书之外,基本都是在自主阅读,学生们阅读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名人传记、小说……他们平时从不做题,做题的时间都是用来阅读经典。每个学生三年来都做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试问,这样的学生还会怕考试吗?

其实,我认为应试教育并没有对我们限制什么。就像《让子弹飞》里面的那扇门一样,看起来是个铁门,后来一撞,发现原来它是纸做的。一切的枷锁都是我们自我设定的。这一点,我最欣赏新生派的名师代表人物——郭初阳,他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舞者。

他说: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来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建设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不必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有这样那样的担心,缩手缩脚,然后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老师,到最后自己的状态也很差,就成了一个应试机器。

他现在办的越读馆的语文课程,用的是自选教材。选择标准是三有:有趣、有料、有种。有趣:符合孩子年龄和心智。有料:新鲜的视域,或悠久的经典,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让孩子惊奇。有种:帮助培养现代公民的判断力、同情心、正义感、参与热情。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可能不优秀,但也不应该甘于平庸,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当下的语文教育进行一些改革呢?

平衡点四:不拘陈式,适合就好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想颠覆传统,但至少对有弊端的语文做法也应该实施一点手术,不至于让它病入膏肓。要想做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人,就应该不拘泥于陈式,而是突破藩篱,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个人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具有如下特征: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课堂

《新课标》已经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里的朗读是指在理解了文本内容基础上的很自然的感情朗读;这里的议论是指让学生很张扬地阐述自己见解的讨论,而不是教师设定圈套的假讨论。缺少了朗读,就缺少了涵泳;缺少了真讨论,就缺少了参与的热情。

例如诗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少讲,甚至不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体悟、朗读。比如《再别康桥》《乡愁》这样美的诗文,教师过多的讲解就是对诗歌的亵渎,就是对诗歌意境的最大的破坏。学生朗读体味,教师适时点拨一下不就行了吗?

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把话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摇头晃脑地读、声泪俱下地读、静心默想地读;让他们面红耳赤地辩、独树个性地说、肆无忌惮地讲。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简约如水,干净清爽”的课堂

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处理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证法。知加不知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蝜蝂传》,是说一种小虫子,看到什么都要背在背上,最后被压死了。原意是讽刺那些贪婪的人,其实对很多老师的备课也有警戒意义。事实上,很多不成功的课就是被压死的。什么都好,什么都要,缺少消化能力,最后活活被撑死。

所以,我们的课堂要学会做减法,要学会清除垃圾,大胆减掉不必要的环节。余映潮老师提出的长文短教,我比较欣赏,但他提出的短文长教,我不敢苟同,为什么要长教,长教势必会无病呻吟,不简约,不干净。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条理清晰,一线贯之”的课堂

审视当下语文课堂,问答式教学法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细究一下,有些问题值得问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的观点是,一节课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或话题,并贯穿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清晰最活泼最有效的课堂。

比如:宁鸿彬老师在设计《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请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通过加副标题的形式直奔人物形象的领会,设计多新啊!一个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多妙啊!这节课就在这两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引导下完成了。两个问题,领起了整个课堂,生出了万般精彩,这才是真正的提问。

再比如在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可以用三个主问题来领起全文的教学: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2.请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3.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词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三个话题,三次深入的研读活动,三次课中交流,层次清晰,学生活动充分。特别是第三个话题,学生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从头到尾的评析,然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摒弃繁琐,返璞归真,这才是有效灵动的语文课堂。

四、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多元,多姿多彩”的课堂

时代在进步,我们的语文课堂依然是一成不变,学生还是固守在教室里,老师还是固守在讲台上。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变换一下方式,根据课型需要改变一下传统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各种课型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比如:作文课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去采风,想象一下,夕阳下、小河边、柳阴旁师生围坐,畅所欲言,这是何等的幸福作文;专题课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到机房放手让学生去查找资料,进行比对探究;双休日,不要布置什么机械类的作业,可否像央视的《子午书简》《丹韵词音》栏目一样,整合课文中某一类主题设计一个专题,让学生去探究研究。比如“谁的泪在飞——我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浪花淘不尽英雄——我读《龟虽寿》和《观沧海》”“走进刘禹锡”等,让学生去书店、去图书馆、去网上百度、通过QQ、通过博客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去积累知识,提升涵养;我们老师甚至也可以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休息日相约某一个茶社、某一个咖啡馆、某一个公园的长廊亭阁,谈读书、谈写作、谈人生,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这是何等充实而又惬意的语文事啊。

最后我想说:师生是幸运的同路人,课堂是向着真理奔跑的旅程,生活充满了常新的惊异之感,每一天都值得期待。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抱怨,不放弃,去做一名有思想、有尊严、有幸福感的歌者。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定位课文
定位的奥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背课文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