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丁祖保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和矫正
江苏 丁祖保
近年来,因为过度迎合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偏离了“高素质技能性”的人才培养目标,陷入“重职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泥沼。正确理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矫正偏离的方向才是高职英语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语专业;高素质;偏离和矫正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主要有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翻译和英语教育等,而正确解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明确英语专业的办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确保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再到最终界定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几经转变,已越趋高职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而且表明了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高教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理念的深化和办学特色之所在。
从“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表述看,这里的“高”不仅指高技能,更指的是高素质。就高职英语专业来说,高技能既包括英语专业的基本技能,比如,英语听、说、读、写、译、交际等方面的技能,又包括各专业方向的职业技能,譬如,小学英语教育方向的“三字一话”和课件制作等技能;而高素质的内涵却比较抽象和丰富,因为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高职英语专业的高素质显然是指高综合素质,它至少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是基本素质,诸如良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热爱劳动的意识、审美意识等。其二是人文修养,这一点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英语专业本身就是人文学科的一支,所以应该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其三是英语专业方面的综合语言知识,包括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相关的知识。最后是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承受强大社会压力的能力等。
技能与素质应该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综合提高,重此轻彼或者非此即彼都会造成学生的不均衡发展。离开技能的高素质不是“才”,而没有素质的高技能更不是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但是,当前高职领域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过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致使很多高职英语专业的办学取向急转。一时间,英语专业都成了ESP(专门用途英语),职业技能的训练充斥课堂,英语专业的教学就像物理学中的“单摆”,从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极端摆动到“重实践、轻理论”的另一个极端。名目繁多的技能,包括口语技能、应用文写作技能、英语导游词讲解技能、商务英语函电技能……纷纷登场,对学生白天讲授专业知识,晚上训练职业技能的教学没完没了,“单摆”的周期其实是“知识+技能”培养模式的一个轮回,它遏制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视职业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少院校的英语专业已经陷入到技能训练的泥沼,这是高职教育的一种“近视症”,究其“病因”,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带来潜藏危机,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得以矫正。
(一)重视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
首先要建设通识教育的课程,有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等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课程;还要开设一些有质量的人文通识课程,像英美文化、世界简史、英美通史、社会学等;中国文化课程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如中国古典文学,中华文化简史等博雅类课程。除了人文知识外,作为一名知识结构健全的当代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一些自然科学和跨学科的知识,包括电脑、动植物、宇宙和人类生存等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基础阶段的英语技能训练
高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开设的专业技能有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课程设置可以参照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此外,要利用英美概况和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英语专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三)注重高年级的专才教育
高职高年级阶段可以适度进行专才教育。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训练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去体现该专业的方向和要求,去解决学生在基础阶段没掌握的或者没能完全掌握的专门语体内的知识,帮助他们逐步具备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某专业方向的交流和应用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专才教育应该更具针对性、明确性和实用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自我更新能力
开设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热衷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职业当毕生的事业来完成。
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觉思考、自主学习、自我总结、自发动手的能力,促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自我更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将来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部凭着“以评促改”的宗旨,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被评估的部分学校已经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目前全国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始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正朝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6.11.16.
[2]于金秋,王亮.和而不同,芳菲园中风化雨[N].中国教育报(专版),2012.5.9.
[3]赵学义.论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31-33.
(编辑 李艳华)
(作者单位:南京特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