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范雪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阿富汗动荡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坚守住一份忠贞不渝的友情着实不易。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再次回到故乡,却发现儿时好友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为了赎罪,他把哈桑的儿子带到美国,在一次聚会上,阿米尔再次放起了风筝……这是阿米尔多年后第一次放飞风筝,而小说中的风筝也成为一种意象,它代表的是内心获得解脱后的自由,也是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标志。因此,本文着重探究了阿米尔所经历的这场悲剧的发生原因,他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现实意义。
可以说,造成阿米尔一直生活在内疚自责中的根源是他的性格。过于懦弱的性格让他从小生活在自卑中。一方面,天生胆小害怕的性格并不能为关心他的人做出牺牲。在另一方面,父亲经常的斥责使幼小的他在心理上产生了嫉妒感。嫉妒是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心理状态,在引起嫉妒的众多因素中,最可能来源于某种被碰坏的优越感,阿米尔更害怕父亲对哈桑的宠爱胜于他,所以阿米尔选择了逃避。
造成阿米尔内疚的另一点原因就是身份地位的差异。对于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生活的两个人,他们的友谊本是坚不可摧的,可却忽略了一点:友谊不是万能的。事实上,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将他们分隔开,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拥有同一位父亲,却不得不接受社会为他们预定的座位和标签。在年少无知的孩子潜意识中早已被灌输了相应于地位的“应该”与“不应该”:一个哈扎拉仆人理应为主人尽忠,而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值得为一个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冒任何风险。这是整个社会,等级观念造成的悲剧。正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中通过具有天壤之别的宫廷生活和市井生活之间的切换,展示了两种环境所构成的两个不同世界,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是因为他们命中注定的不平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微弱的友谊遭到挑战时,任何一方的妥协,都会使友谊的桥梁坍塌。
当有一个机会可以使他“再次成为好人”时,其实他的内心是焦灼的。我们总是很难面对真实的自己,很难去承认我们曾经做过的错事,用华丽的谎言麻痹自己,同时也欺骗了别人,却不敢承认自己曾经所犯下的罪恶。阿米尔也是这样,他选择了逃避,因为他怯懦,善嫉,自私……但是他也由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背负了内心的折磨。于是,当知道他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后,他最终选择勇敢的面对这一切,承担责任,前往故地救他的侄子,尽管是在二十多年后的面目全非的世界。毕竟血缘这条纽带是割舍不断的,这个举动,使感情得到升华,阿米尔也得到了唯一一次可以自我救赎的机会。
在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二人的友情,阿米尔的懦弱摧毁了这一点,他甚至不惜用计赶走哈桑父子。他寄希望于时间能够冲刷一切的罪恶,可是时间并没有能改变什么,反而愈加反射自己的内心。波德莱尔曾说过:一个恶人永远也不能得到宽恕,但知道自己是在作恶还是可贵的,最不可救药的罪孽是作恶而不知其恶,一个人为善为恶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阿米尔的恶由懦弱而生,是可以改变的。于是,二十六年后,阿米尔重拾信仰,带回了哈桑的儿子。成年的回归与救赎,让他走回善良之路。阿米尔的悔悟和向善而行,并为此付出的一切代价,就是投身希望的一种解脱。
阿米尔这种类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在问题面前选择逃避,逃避后又无法摆脱内心的谴责,沉重的感受着现实的压迫感。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解释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是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以救赎。只有回归良知,才是得到解脱的唯一出路,这也是人性的救赎与回归。在人的一生中,充斥着各种幸与不幸,其实,佛学讲“万法由心所生,你所遇到的一切不好的人、事、物皆是由自性中的落处所化现出来的自作相,像一面镜子,把你的落处放大影射到别人的身上,以提醒你在哪里出毛病了。”幸与不幸,只是在一念之间,当情感的天平偏向任何一方的时候,行动就会显示出对与错,善与恶。
阿米尔其实是幸运的,有一个肯为他义无返顾的朋友,还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当阿米尔问哈桑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会知道被切断绳线的风筝掉落的时候,哈桑肯定的对阿米尔说,我就是知道,然后反问,我什么时候骗过你。阿米尔轻声说,我怎么知道有没有骗过我。哈桑发誓,为了你,我宁可啃烂泥。阿米尔进一步确定,你真的会为我啃烂泥?哈桑坚定的说,我肯定,然后又说,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让我啃烂泥。这是让人记忆犹新的一段对话。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不要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在别人为你付出的同时,回想一下,你是否有为别人付出过,你是否值得别人这样对你。友谊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友谊是用心爱护的珍宝,是就算赔上性命也要坚守的责任。
[1]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李西闽.救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