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2012-08-15 00:47甘肃王永忠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细节新课程文本

甘肃 王永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所呈现出的喜人局面,使人不由得想起了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新课改理念洗礼下的语文老师已新装上阵,新的教学理念在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中已得到很好体现。有人预言,新课改必将催生一大批未来的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但就目前的教学而言,要达到预期的课改目的还必须进行一番反思。

一、理念更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不能丢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进一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许多青年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这使课堂教学出现喜人的变化。在推行新课程的进程中,教师必须以新理念来实施新“课标”,但有的教学方法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忽视甚至丢掉了语文教学中最根本的东西。其实有些传统语文教学法看起来朴实甚至笨拙,但由于它触及母语学习的内在规律,能够卓有成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水平。比如,词语积累、课文诵读等。

读符合母语习得的学习规律。当下的语文课堂,诵读有弱化、边缘化、虚拟化、象征化的倾向。一提到诵读,有人担心大量诵读会占用学生讨论、质疑、探究的时间,担心语文教师的阐释、分析、解构不到位。以前,传统的分析教学法盛行课堂,教师的“满堂灌”无疑强制性地剥夺了学生诵读的时间、空间。而现在,质疑、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风行一时,尽管诵读的作用并没有被否认,但实际上有的教师几乎主动放弃了通过聚焦文字来诵读课文,特别是放弃了自由诵读和反复诵读,生怕由于诵读耽误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时间。其实,对于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的诵读,特别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顿悟,远比动辄对话、提问、讨论、质疑、探究、创新让学生更有收获。成功的诵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当前有些远离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占用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课堂活动有时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学生不着边际的议论和教师远离课文的拓展取代了学生宝贵的阅读实践。因此,语文课堂要力戒浮华,讲求实效,强根固本,不能舍“本”逐“末”。

二、角色转变了,教师解读文本的要求提升了

新“课标”中语文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主演变成了导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看似轻松了,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需要老师加强学习,精心钻研,提高解读文本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助中,实现教学相长,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有的老师已经习惯从各类鉴赏资料中“照搬”现成的解读,这些东西对我们解读文本肯定会有作用,但是,一味地“照搬”,必定会失掉教师的“自我”——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将他人的东西“灌”给学生,“贴”在学生身上,学生在课堂上看似理解,但一转眼就会把这些东西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阅读教学何来高效?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各种资料结论大搬家的做法,真正将所有参考资料放在参考的位置,决不能用搬用参考资料来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独立研究。教师要善于“下水”,去独立地阅读、钻研、把握文本,深入理解文章独有的最特殊最精彩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每教一文到底该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去学,从而避免千课一面的教学程式,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些关于名篇的解读、鉴赏类文章随处可见。教师如何读出自己的见解?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多问“为什么”,二是广泛阅读与文本有关的资料。如《纪念刘和珍君》中为什么说:“真的猛士”,即使哀痛着,又是幸福着?就需要对文本深入挖掘探究才能找到答案。又如《故都的秋》,第一段是思路的起点,开篇直笔入题,点明“秋”字,交代了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时,我们不妨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种基调;查阅相关资料,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早年积极投身革命,但后来由于“左联”从斗争第一线,撤退到隐逸闲适的山水之间。他之所以到北平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正是因为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味与他当时的心境合拍。他钟爱“清”“静”,是为了寻求寄托;他感到“悲凉”,是因为心情的苦闷与颓唐。因此,他对“清”“静”“悲凉”的秋味有着特殊的敏感,从而心境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这就是他笔下的景物,虽然透着悲凉气息却仍然具有特殊美感的根本原因。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就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点拨”,学生就能真正读懂文本,教学预设的达成就能落到实处,课堂效率自然就能提高。

三、细节体现了,要让它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亮点

切实有效地推进新课改,不仅需要宏观上教学理念的转变,更需要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落实到每个教学细节中去,落实到操作的每一个层面上去,包括备课层面上课层面和辅导层面等都应当充分地把握每一个教学细节。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细节,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透视,可以让教师从微观、从小处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从中体现出自己独到的教学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是由无数教学细节共同组成的,只有每个细节优化,且每个细节之间和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新课程下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反思、把握、感悟和改造,有利于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名师们的课例,发现他们大都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细节,从小入手,以小见大,创造出完美的课堂。细节是华美乐章中的一个音符,细节是鸿篇巨制中的一句诗行,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关注和应用好细节,可以使课堂魅力无穷。其实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高效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与追求。因此应当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从中清理出不合规律、不够科学的细节问题,从而打造出美妙的教学细节来。有时,教学细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也是精华所在,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学的大智慧。如果能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细节,我们的课堂就不枯燥无味,就会充满生机。在课堂上教师成功地处理好教学细节,让教学细节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会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艺,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育人艺术。

四、问题生成了,需要教师恰当而精彩的点拨

课堂是一个不可预见的动态的“场”,因为课堂的主人是生龙活虎、激情灵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自然会面对意想不到或惊喜连连的课前未预设的种种教学情境。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高屋建瓴、简洁明快、及时恰当地进行精彩点拨,随时调整教学思路,从容驾驭课堂。很多老师怕即时生成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研究不透彻,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不足,以致生成问题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例如:《鸿门宴》中谁是真正的英雄?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究竟是什么?《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到底为何悲愤?可惜面对学生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许多老师没有结合文本得到深入而成功的点拨。

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决定着课堂品位。平时教学中,很多老师只重视导入语和结束语的修饰,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充满诗情与理性的教学语言。如果教师能紧扣文本,注重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语和哲理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洗礼和人生观的提升,整个课堂教学就有了品位。理想的课堂语言应该是:讲述时条理清晰,文采飞扬;提问时准确到位,扣人心弦;总结时简洁凝炼,耐人寻味。应该说课堂生成的问题是教师预先就能想到的,教师只要对教材钻研得很透,就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成竹在胸,也就会点播得恰当而精彩。经他一点,学生迷雾顿消;经他一拨,学生醍醐灌顶。

五、课堂活跃了,必要的课堂练习不能少

语文课要书声琅琅,要讲究互动,要讨论热烈,要气氛活跃,但同时也包括“静”这一特殊的气氛,也应该包括学生的深入、独立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做好一定量的、有训练价值的习题。可惜现在有些语文教师在课上似乎很忌讳“训练”,仿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必须是教学方法的主流和大潮。然而,课堂上只是练一练嘴巴、连一连合作,学生的独立思考又从何而来?课堂讨论就算再热烈、再深入,也肯定有个别学生因为发言的时间和机会有限而被边缘化。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带动所有学生得到事实上比较公平的统一训练,更何况,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主要还是靠他们独立的读写实践,一切学习都要靠训练来落实和巩固。教师如果总是一味钟情于课堂讨论,注重形式,学生的思维是“活”了,情趣是“灵”了,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并形成相应的能力就得不到保障。如果只满足于少数几个表达清晰、思维敏捷的学生创先说理解,说答案,也就等于无形中置其他学生一旁听陪衬的地位,因为无论发言,还是讨论,在课堂有限的时空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而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设计典型恰当有价值的课堂练习是十分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是设计与高考题型对接的优质拓展训练,对学生来说更是雪中送炭,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细节新课程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