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林两福
小学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件不易的事。一直以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农村小学生最难完成的功课。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的儿童作文心理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儿童作文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作文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可从内容入手,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激发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小学生思维活跃,不喜欢受束缚,他们的思维又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一句话,要丰富生活,勤于积累。只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才能在语言表达的指导上着力,学生才会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如写参观访记,可利用本地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写参加的活动,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后,即兴写作,既丰富材料,又调动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现代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更具有如此的特点,一旦受到激励,就能促进学习的动机。在作文教学中,如可列举一些文学家如何爱好写作而成名的,或是结合实际讲讲优秀学生的成绩等。充分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写作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所以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拥有雄厚的材料,作文时就能言之有物。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内容广泛,知识丰富,感情真挚,文质兼美,风格迥异,表达独特,要充分利用这有利的因素,引导学生积累书本的材料。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本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甚至可以写下来,以便积累遣词造句,学会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
坚持写日记是练笔的最佳途径也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学生有了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比如:每组织学生举行一次活动,都可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平时可让学生每周写几篇日记,既养成动笔的习惯,又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切勿让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抽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叶圣陶说:“教师改不如学生改,学生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批改形式,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改与互判、互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原则。
在自评、自改中首先让学生依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如: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妥当,结构是否合理,标点是否正确,遣词造句是否恰当,重点段落是否具体等。学生在完成自我评判后找出问题所在,再着手进行修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要培养学生反复修改的习惯。
互判、互评是学生依据评改要求,互改作文,边评边改,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共同进步。评判坚持两面性为原则,即无论是优秀作文,还是差生作文,都要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去评判。评论优秀作文时,既要让学生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也要鼓励学生大胆找出问题所在,提出修改意见。评论差生作文时,让学生学会用慧眼找“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准确的词语,一句精彩的句子,也要为其“喝彩”,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复杂的工作。只有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相信只要洒下辛勤的汗水,就会有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