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弢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旅游宣传材料的译文是国际游客认识和了解我国旅游地的重要窗口,在传播各地旅游和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参与对旅游地形象的塑造。随着我国旅游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贵州旅游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进一步加深。这不但对贵州旅游的基础建设、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旅游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质量设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即,跨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现有的贵州旅游宣传材料英译文本是否能达到、如何达到这样的标准,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纵观以往针对旅游翻译的研究,不少研究者尝试从跨文化的角度寻找解决途径,为今后的跨文化旅游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较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但这些研究仅仅是对在中国文化中容易产生误读的文化知识加以罗列并提供建议性和阐释性的英译文本,指出了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的重要性。旅游宣传材料的翻译在旅游过程不仅充当跨文化交流的辅助角色,而应等同于跨文化背景下整个交流活动本身。因而,在进行翻译的跨文化探讨时,不应只停留在跨文化过程中所凸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梳理的层面上,也不应把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简单视为等同于民族习俗、观念、思维方式等,而要把整个翻译活动纳入到旅游所处的跨文化语境当中,从英语文化语境中寻找语境与文本的关联,以跨文化的语境(context of cross-culture)构建旅游宣传材料的英译文本。
旅游通过商业运作和人员流动达成文化的交互。具体来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置身异域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常态,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着自身文化使者的角色,为旅游地提供客源国家文化的亲身示范。旅游行为发生在同一文化传承的区域内(如汉族游客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虽然能够引起文化冲击,但程度较弱,更能促进文化的融合;发生在异域文化场景中的旅游活动(如中国游客到境外旅游或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则会产生强烈的文化碰撞,文化交流的困难也相应增大。前者是交流的一般语境,后者是跨文化交际的语境。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后者,即中国涉外旅游中的跨文化交际语境。
语境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是一般文化交际还是跨文化交际都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具有可变性的外显因素和相对稳定的内化因素。交际的顺利进行取决于交际双方内化因素之间、内化和外显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中国游客的境内旅游中,交际双方均处于本国的大小文化环境中,且都来自于一脉相承的文化,不仅能合理的选择语言,还能通达非语言行为的使用和交际方式,较利于文化的交融。在涉外旅游的跨文化交际中,游客和旅游地代表的文化差异较大,交际虽然仍然处于中国的大背景,具体的场景多种多样,内化和外显语境因素难以调和,文化误读也随之而来。若要使语境因素协调一致,就必须实现“语境顺应”(contextual adaptability);而要实现语境顺应,则需要弄清不同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顺应方式,这就要求明确涉外旅游属于何种跨文化交际语境。
关于跨文化交际语境的种类,付永钢曾提出,发生在目的语国和源语国的以目的语作为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可大体分为三类:1)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场合;2)以源语文化为主的场合;3)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均衡的场合。语境的顺应方式取决于交际场合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1]按照付永钢所依据的“社会角色”理论,无论在那种文化中都有一个一致的“客随主便”或“入乡随俗”的原则。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交际发生的场景设置大体上是中国式的,交际场合的安排、情景和氛围大体上也都是中国式的。此时,中国文化立于主导地位。外国游客作为“客”理应顺应作为无形“主人”的中国文化模式。实际情况是涉外旅游经历的具体场景更为多样,情况也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可以确定的是,涉外旅游过程中基本涵盖了以上三种场合,语境顺应的基本原则为:第一种场合要求语言语用与社会语用两个方面都全面顺应目的语文化;第二、第三种场合中,语言语用顺应目的语文化,但前者要求社会语用应偏向源语言文化,而后者的社会语用则可灵活处理。因此,只有根据涉外旅游活动进行的具体场合才能提供相应的语境顺应手段,以便跨文化交际顺利完成。
外国游客在旅游之前和旅游过程中总会借助各类旅游宣传材料了解我国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这是涉外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深外国游客对汉语文化认识和体验的关键一环。旅游宣传材料并非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游客的阅读也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两者构成了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旅游宣传材料不宜仅仅作为旅游宣传的工具、旅游信息的来源而和旅游活动割裂开来。翻译把源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的语境中转换成目的语语码进而传递给目的语文化的受众,其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外国游客和旅游宣传材料各自代表的文化之间,翻译成为架设文化交流的桥梁。但从翻译本身的性质来看,同其他跨文化交流活动一样,没有语境,信息的传递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确定旅游宣传材料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的语境类型以及相应的语境顺应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比涉外旅游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类型由于具体情景多变而难以界定,旅游宣传材料翻译这一环节的语境则显得较为固定。外国游客可能接触到的旅游宣传材料常见于官方出版的旅游手册、景区票证、景点介绍、旅行指南以及其他媒介。表面上看,大语境还是以源语文化为主导的,即,以中国文化为导向的场合。这种情况下,语言语用似乎应当顺应目的语文化(如英美国家文化),而社会语用顺应汉语文化。这实质上违背了翻译的初衷,即使语言规则顺应的准确度再高,以汉语文化为主导的社会语用因素也会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巨大障碍。因此,对于界定旅游宣传材料翻译语境有必要引入系统功能理论对语境分类——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前者决定着语篇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后者制约着语篇的个性化和民族化特征。[2]无论旅游宣传材料的内容是指向何种国家、何种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都具备信息(informative)和诱导(vocative)的功能,而差异体现在文化语境规约下文化特殊性的表现上。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宣传材料在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顺应方式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
跨文化语境对翻译中文化的规约,还需要通过文本分析进一步说明。本文分别比较了三组景区类型相似的英文原版旅游文本与贵州旅游宣传材料的英译,试图通过对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比较探讨,明确英语国家游客所接受的旅游文本类型,使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的跨文化语境有据可循。本文仅从不同文化语境规约下旅游文本在实现其基本功能上的差异的角度展开讨论。
1.美国大峡谷英文景介与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景介英译文对比
我们首先比较了美国大峡谷和贵州兴义马岭河大峡谷的英文介绍文本。前者通过简洁、口语化的非正式表达,使得文本更贴近读者(游客)。诸如开篇反复的“It’s more than…”,一连串的祈使“Take time to…Sit and watch…Wander along…Attend a… Follow…Listen for…Savor…”,以及使语篇信息连贯的句子,如“However,the significance of Grand Canyon is not limited to its geology”不但拉近了景观与阅读者的距离,也通过对置身景区体验的叙述,间接产生发出邀请的效果。此外,在涉及大峡谷地质、生态方面的信息时,其语言也较为生动且通俗易懂,如,“It offers an excellent record of three of the four eras of geologic time,a rich and diverse fossil record,a vast array of geologic features and rock types,and numerous caves containing…”“Its great biological diversit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resence of five of the seven life zones and three of the four desert types in North America…”。语篇回避了由于涉及地理、生物方面的术语,避免了游客因过多接触枯燥、乏味的专业词汇而产生厌读心理,对景区留下负面印象。
相较之下,马岭河峡谷景介英译的语言风格却截然不同。一开始便以结构复杂的定语从句一并介绍了马岭河大峡谷的形成和地理特征方面的信息:“Malinghe Gorge,actually quite an extensional narrow gorge formed out of neotectonic movements taking place since 65 Ma,Which made the earth crust uplifted drastically and river water cutting down powerfully,is 74.8 km(Xingyi Section)long and 50 to 150 m wide,with vertically╞dissected depth ranging between 100 and 200m.”且不论用词的准确和规范程度,就句式结构而言已经对游客造成了阅读负担。不仅如此,短短的两句介绍辞中也频频出现专业词汇,如“neotectonic movements”、“limestone and dolomite of Triassic System”等。此类景介,不但读之无味,甚至由于生僻词的使用而造成游客基本信息获取的不完整性。
2.尼亚加拉大瀑布英文景介与贵州安顺黄果树瀑布景介英译文对比
同为自然景观类的瀑布景介,尼亚加拉大瀑布景介文本展现的不仅是瀑布景观本身,更强调游客在景区内的不同体验,如“Experience Niagara Falls State Park’s rushing torrents,spectacular scenery and one-of-a-kind attractions while letting your excitement flow as freely as the waters.The American Falls feature a variety of adventures to help you make the most of your trip.Dine at the Top of the Falls Restaurant,walk right up to the base of Niagara Falls during the Cave of the Winds tour,or let the water fall all around you during the Maid of the Mist? boat ride.”在突出瀑布的同时,也通过对其他类型活动体验的叙述,唤起游客对游览景区的期待,如“…But there are many more Niagara Falls attractions to experience while you’re here.Guests of all ages will find there’s so much more to discover than just the falls,including famed Niagara Falls restaurants,where good food,fun and fantastic scenery are always part of the experience.”
然而,黄果树大瀑布景介英译文本,长篇累牍地对景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尽管也兼顾到了游客的感官体验,如“…the foams rise from the rocks like a mist.The waterfall is with such a momentum that even the couplet‘a screen of pearl released from hooks/or silk that hangs on faraway peaks’cannot describe to the full its majesty.…creating a noise as if a thousand people were beating drums or tens of thousands of horses were galloping.The thundering noise reaches as far as several kilometers away and strikes the tourists’hearts.”但总的来说,语篇仍是以客观描述为主,缺乏游客参与的主动体验叙述。
3.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村英文介绍与西江千户苗寨英文介绍文本对比
人文类景观较之自然景观,更侧重于通过对异域文化的“体验”吸引外来游客。这在新西兰Tamaki Maori Village官方网站的介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语篇以“The Experience that awaits you…”引入,分门别类地直接向游客展示从进入村庄的“Coach Journey to the Village”到离开前的“Poroporoaki- The Closing Ceremony”将亲历的各种真实的(authentic)异域文化活动。
西江千户苗寨是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其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能带给游客无比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遗憾的是,设立在苗寨入口附近的景介牌却只有相关文化信息的只言片语。地理教课书一般的口吻将西江千户苗寨的地理信息、人文概况和所获诸如“Historical Culture Towns of China”、“Chinese Sightseeing Village”等荣誉逐一罗列。虽然提供了基本信息,却难以实现其“诱导”功能。
4.小结
以上对比,就语言风格而言,英语国家旅游文本口语化倾向明显,多以动态叙述为主,属于非正式文体;贵州景区旅游文本英译以书面语居多,侧重于静态描述,多以正式文体的形式呈现。从内容上看,英语国家旅游文本强调游客在旅游中进行的“活动”,简单说来,即是游客能够在景区内做什么、产生何种感受;贵州旅游文本则局限于知识性的信息介绍和普及,内容多与游客的旅游活动不甚相关。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不宜简单归结为中西历史文化对思维方式和文本表达上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应结合跨文化大背景下旅游文化语境对旅游文本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规约。旅游文化与旅游发业展程度息息相关,发展程度越高,旅游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提升。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旁观”,即把景观独立于旅游的本体之外,更看重两者之间的融合,突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体验。这种观念的转变不单体现在旅游服务、旅游活动、旅游设施的更新和丰富上,还体现在旅游文本的风格和内容上。尽管随着贵州旅游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无论是旅游服务还是设施的建设都突飞猛进,然而旅游观念却相对滞后,未能及时适应动态发展,单从贵州旅游文本英译上便可见一斑。旅游活动的形式丰富了,但相应的文字宣传却仍受过往的观念的桎梏——把旅游看作是观光的同义词。因而,贵州旅游文本英译呈现出的是客观、静态、脱离游客的描述性语篇。这对于来自旅游发达国家的游客显然不适用,故降低了宣传、诱导的基本作用。
旅游宣传材料翻译必须使译者和原作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语境共享最大化,才能为涉外旅游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达成创造条件。前文从旅游活动、汉英翻译以及译者的角度对旅游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作了三重语境分析。结合贵州具有代表性景点的旅游文本英译实例,对照英语国家旅游宣传原版材料,说明跨文化语境对旅游宣传材料汉英翻译起着重要的规约作用,主要体现为翻译中目的语国家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和内容三个维度的主导性。因此,旅游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应将包括原文、译文、游客在内的要素纳入到跨文化的大语境当中加以再审视,顺应译语文化与旅游语境对翻译的规约。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选取的语篇仅来源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的三组文本,数量上的局限性不可规避,但其对照中体现出的差异却极具代表性。鉴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结合跨文化交际、文化语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贵州旅游宣传材料英译在跨文化语境下折射出的问题进行了导向性的探讨,意图为贵州旅游翻译的跨文化视野提供新的阐释。
[1]付永钢.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语境[J].外语研究,2002(4).
[2]彭利元.语境与翻译关系新探[J].外语教学,2003(2).
[3]Tamaki Maori Villege.http:/www.maoriculture.co.nz/
[4]The Grand Canyon.From http:/www.nps.gov.
[5]Huangguoshu National Park of China.From http:/www.hgscn.c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