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勇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导游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日语导游词通常是经由日语导游员之口直接说给日本旅游者听的。无论是精彩纷呈的内容,还是变幻莫测的描述手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料或旅途见闻的。译成日语的导游词通常是供导游员在途中、景点等处进行口头讲解服务之用,属预制类导游词。它是一种事先翻译好的、用于口头导游的、以日本旅游者为对象的一种特殊文本。与即兴发挥的现编类现场导游词和预制现编类导游词大不相同。当然,虽说是可以预制,但又与一般的笔译有别。通常一篇优秀的预制类日语导游词,应该根据日本游客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栩栩如生地描述景点,引经据典,传播中国文化。
当然,内容充实、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启迪受益、幽默风趣等普通导游词所具备的特点,预制类日语导游词都一一涵盖,但其自身还另有特点。首先,由于其服务对象是日本游客,所以预制类日语导游词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其次,预制类日语导游词可以预先由汉语译成日语,又具有书面语与口语相融合的特性。
大和民族虽然在历史上长期受汉文化浸淫,日语受汉语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受中日两国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审美意识与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汉日预制类导游词在文体、用词、人称、语态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分别选用中日两国同样是描绘秋日枫叶自然美景和介绍古建筑的两组导游词,以便类比分析出日汉预制类导游词之间的风格异样之处。
例1:香山山顶有巨石两块,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炉”,周围又常有云雾弥漫,如袅袅升空的香烟,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丽,名胜遍布,风光旖旎,极富自然野趣。秋来黄栌换装,漫山红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红叶”,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当冬雪初晴,一片银妆素裹,分外妖娆,旧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这里(中国北京香山公园)。
例2:明治時代の大地主、高橋家が客を招くための茶室として作った山荘。それがこの、もみじ園です。敷地は約4000平方メートル。もっとも多く植えられているイロハカエデは、当時、高橋家が京都の上質な品種を選んで、わざわざ移植したものです。見上げる景色は、「赤いもみじと秋の青い空」、足元みれば、「落ち葉の赤いじゅうたんが敷き詰められている」って感じで、「日本人で、良かったなぁ~」と、心が癒される感じですね(日本长冈红叶园)。
通过简单的对比,首先可以明确感受到日语预制类导游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且又平易近人。而汉语预制类导游词则含大量的四字成语,铺陈华丽,韵律和谐,措辞讲究。如“风光旖旎”、“如火如荼”、“银装素裹”等。其次汉语导游词注重客观性的描述,而日语导游词更具主观性。在日语导游词侧重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讲解景点更具人性化。如“足元みれば、「落ち葉の赤いじゅうたんが敷き詰められている」って感じで、「日本人で、良かったなぁ~」と、心が癒される感じですね”。使游客感觉到导游时刻在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进行景点的讲解。汉语导游词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饰性内容,注重静态的生动描写。最后可以看出相对于汉语导游词较重于意合,日语导游词则讲究形合。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的预制类日语导游词,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尽量保存中国文化信息。因为了解中国文化也正是日本入境游客的重要目的或主要目的。而且在忠实于汉语导游词原文的基础上,注重当场见效的口译效果,即力求译文口语化,说来上口,听来易懂。
例3:靠近顺贞门的东侧有一座奇石筑成的假山,名曰“堆秀山”。该山峰峦重叠,玲珑剔透,是专为帝后妃嫔们在每年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登高赏秋而修建的。整个御花园花树掩映,绿荫遮蔽,奇石异景,富丽堂皇,使这里充满了典雅、古朴的气息。
例4:順貞門を出た東側に、岩石を積み上げた「堆秀山」と呼ぶ築山があります。ここは皇帝、皇后、妃たちが旧暦九月九日の「重陽節」に上がり、秋の景色を眺めるために作ったものです。花と木々の間に、見え隠れするさまざまな石、…この公園にはおおらかさの中に、古風な飾り気の無さが感じられます。鑑賞しながら歩くのも一興でしょう。
例3和例4皆是选自于中日文对照版的关于故宫中堆秀山的一段导游词。例4作为例3汉语导游词的日语翻译,忠实、生动、自然再现了导游词原文的内容。摆脱了原文语法结构和用词习惯的束缚,适当地改变了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语序,巧妙地进行了改译、增译、减译,克服了语言文字结构障碍、惯用法障碍、表达法障碍、语义表述障碍以及文化障碍。并且巧妙地表达了不禁、不由得等自发的感情,使用了动词的使役态和与被动助动词结合构成的被动句。体现了日语导游词的人性化,以游客为出发点的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所对比的预制类日汉导游词的特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掌握如下技巧:
翻译过程可细分为理解原文和译文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是译者对原文的再创作过程。首先必须反复阅读原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语言所反映的真实内容。应当尽量避免将一些具备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硬生生地嫁接到日语中。而应该寻找到这些词语使用的情景,再进行移植。虽然词语的文化背景有可能将词语翻译陷入困境,但在翻译时要尊重词语的文化背景和原文语境,力求忠实于原文的表述。
由于历史、社会、地域、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表达都不尽相同,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障碍,对语言的转换产生了限制。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跨文化的知识,多以类比的表述方式进行浅显易懂、平易近人的解说,如音译加解释,直译加注释等。
翻译时应注意日语的“主语-修饰语-宾语-谓语”语序和多层次的句子结构。日语的语序不如汉语严格,通常主语放在最前,谓语在最后,所有的补、宾成分及其修饰语要统统放在中间。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形成中间词句过多的长定语现象,尽量把长句拆开来说,这样不仅说者容易脱口表述,而且听者也不会有萦回曲折之感。
中国地处内陆,自古以农业为主,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主要依附在土地上。而日本则四面环海,是一个岛国,生产活动深受海洋影响。反映在语言上日语多用与海洋有关的词语,汉语中多用陆地上的事物。如汉语中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日语却说“鯛の尾より鰯の頭”(宁做沙丁鱼的头不做鲷鱼的尾)。因此在对旅游者进行景点介绍时,更多地从他们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切身感受出发,对景点做详细的描述。使用口语性语言,译文准确,用词优美,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日语使用被动句的范围比较广,除了不必、不愿或无从说出施动者的自然表明句要用被动句外,不仅他动词,自动词也能构成被动。日本人的思维和中国人有所不同,我们习惯以“人”为中心,日本人习惯以“事物”为中心。而且在表达不禁、不由得等自发的感情时还多使用动词的使役态和与被动助动词结合构成的被动句,这也是汉语中所没有的。
预制类日语导游词的翻译工作,不仅需要精通日汉两种语言,还需要熟悉中日两国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等。在日常的学习中,既要不断提高中日文水平,多阅读优秀的日语预制类导游词作品,还要时时总结日语预制类导游词的翻译规律和技巧。
[1]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2).
[2]高宁.日汉互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3]张小林.简明日汉翻译技巧[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李翠霞,秦明吾.北京览胜[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