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迪
当云计算、大数据走进传媒
——对话EMC Isilon 存储事业部总经理杨兰江女士
文|宋迪
众所周知,当前非结构化数据和数字内容正在呈现爆炸性的增长。Sports Illustrated(美国《体育画报》)于2004 年在雅典夏季奥运会上在传媒领域率先实施了一个百分之百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这一工作流程在为期17天的赛事中生成了250,000多张数字图像(图像平均大小为 18至24MB)。如今,这一数字化趋势已经扩展到了所有使用非结构化数据和数字内容的行业与领域,包括传媒娱乐业、数字成像领域、生命科学、石油和天然气、制造业以及政府部门,非结构化数据的迅速增长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在国内,随着数字电视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广电媒体进一步提高业务质量,实现全台网络化制播业务的有效管理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之一。也许很多人无法想象,采用IP架构,满足最大单一文件系统达15PB,高带宽环境,并可以根据需要而灵活扩展的大型存储平台,六十秒内就可以添加一个节点,几十TB甚至几十PB的数据只需一人就可以实现管理维护。
议题一:当前云计算与传媒一线的IT建设和业务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杨兰江:最近业内有一个热点词是“转型”,IT行业的发展一浪高过一浪,转型替代技术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但是反过来客户真正关心的是这种改变能够为前端的应用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或者有些什么样的实用性。对于CIO也好,作为企业级客户也好,IT人炒得沸沸扬扬的东西跟自己有没有关系,关键还是要看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以及产品是不是为我所需。
云计算也好、大数据也罢,并不是脱离用户实际应用的概念。现在各种云的概念很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云是整合了多种IT架构和技术的一个集合,使得它能够成为所有人共享的资源平台。所谓“云”更多的是一个软性的东西,虽说这个词是软性的,但终究还是要落地的。
简而言之,云不只是把IT架构从以前相对来讲比较保守的状态,开放成大的公有平台;更可以在这个平台之上在保护数据的同时,进行资源与信息共享。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电视台有一个很重要的系统是媒资库,理想的状态下,所有有需求的人都可以来共享这些资源与信息,但如果它只是一个放在传统数据库里的东西,可能就无法被所有人共享。议题二:在原有的IT架构下,很多数据资源无法充分实现它的价值。现在怎么才能通过大数据的整合,实现它的价值呢?
杨兰江:所谓大数据是什么概念?我们认为10TB以上的,到1PB、2PB等都是大数据的范畴。数据内容可能包括视音频,包括PDF等待处理的数据,包括卫星云图等等。像这么大的数据量,如果只是简单的放在传统的数据库里面,往往并不能够保证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所以把它开放开来,在大的架构之下为有需求的客户所用才能真正达到目的。由于大数据的存在,必须把大量数据放在开放的平台上为客户所用,所以就形成了云,大数据和云这两个概念是不能被分割的。
所谓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数据原有的价值,主要是指那些可以对外开放的数据,而并不包括媒体自己私有的数据。例如最近一个提供娱乐传媒资源平台的案例,这个平台上线后其资源将被全国网民点播。像这样的数据规模、这样庞大的资源平台的架构如果只是简单的数据库模式,使用起来会非常不方便,用户体验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个平台背后的IT架构或者说文件资源通过云和大数据整合后可以被大众充分共享,将可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这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另一方面,若A电视台的媒资,B电视台有需求,而这个媒资储存在C的架构之下,则A就可以跟B达成协议,从C那里取得,三方都可以获利。尤其像很多电视节目、娱乐节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被更多的人共享,而不是自己的资源只是放在自己那里。放着不用的数据就是死数据,现在把它激活了,有很多历史的数据资源都可以被有需求的用户所用,并创造新的价值。
现在传媒行业有很多基于IP的应用点播系统,以及专业媒体间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案例,而这就是传媒云架构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但没有脱离客户的应用,更是找到了一个更便捷的方式为客户服务。而这也正是云落地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议题三:传媒行业IT架构的需求有何特殊性,跟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有何关系?
杨兰江:每个行业的IT架构都有每个行业的特点,从技术上看传媒行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在高清、标清等资料的编辑转码过程的顺畅,即在整个编辑过程中对速度与质量的要求。换句话说,传媒行业对所处理的数据有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就是对于清晰度的要求,而这也就要求整个IT架构有很强的数据吞吐能力、读写能力,并要保证转码之后清晰程度,就是所谓的高清、标清的能力,这是很显著的一个特点。
与其他很多行业不一样,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就要求传媒机构的所有硬件架构、软件应用,在应用层面上有着十分具体的要求与指向。这就要求为传媒行业所提供的存储,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或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能与具体应用架构绑在一起的整体解决方案。云计算也好,大数据整合也好,也要跟它的应用层面充分结合。
当今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人和新媒体公司在进行IT建设时,关注的不再仅仅只是前端的设备,更关注的是后端的架构怎样去搭建,怎样能够为他所用。用摄像机拍摄一部片子,然后进行后期制作。传统的后期制作可能对存储不会有很大的要求,但现在对存储的要求却越来越大,数据的吞吐能力已经成为协助传媒人很快的完成后期制作的重要因素。如果IT架构不给力,数据的吞吐能力不够,那么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本来十天能够完成的工作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议题四:科技和文化的结合备受瞩目,传媒行业应该怎样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IT新技术、新理念?
杨兰江:传媒行业中对于大数据的处理,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的编辑制作应用的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大的传媒机构,包括有一些小的公司,做广告、做视频点播等等也都会频繁涉及到,而这就造成其数据量发展的不可估量性。因为其不可估量,且是非结构化的,所以就要求有一个基于云的平台去支撑,并需要具有极强的可扩展性。
更多的人现在已经不再简单的谈是搭建公有云或是私有云,而是混合云。数据无论是为私所用,还是为公所用,无外乎是为有需求的人服务。而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IT架构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大数据环境下,非结构化的数据的激增,对于传统存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我看来,无论是云计算还是大数据以及其他很多技术概念都是相辅相成的,很难去割裂单独来说。
当然,所有的IT架构都是因人而异,因势而异的,每一个客户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也又是相通的,怎么能够保证应用快速上线,这对于为传媒行业提供IT服务的存储厂商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而目前对于更多的传媒机构来说,面临的挑战是在于如何将旧有的IT架构和新架构进行结合。这对客户的应用部署造成了很多困难。而Isilon能做的就是根据现有的架构进行适合的分析,给旧有的系统和新的系统一个结合的协同工作平台。
不管是大的传媒机构还是小的传媒企业,都有自身不同的IT需求在,如果其业务量30TB就够了,那我们就给他提供30TB的服务。如果他们业务量很大,需要几百TB,那我们就提供几百TB。云计算落地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同而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满足他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