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孟旭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然而,有一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未跟上新的教学思想,导致“旧瓶装新酒”和“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频频出现。为了能在新旧交替中做到恰当取舍,我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当取舍的方面归纳如下,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注意,以便推陈出新,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小组讨论、探究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小组讨论走进了课堂。但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讨论了就能体现出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了,所以热衷于课堂讨论,不管问题值不值得去交流,不管当时的情景是否适合讨论,一律统一对待,使小组讨论成为迎合教育时尚的拙劣表演。小组讨论应该出现在有交流的必要之时,应该出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依靠自己的思考难以解决问题或需要与别人交流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在与同学的研讨中,能够激发灵感,激活思维,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讨论过程要提高效率。在课堂上,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只是致力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同伴的观点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有的则对同学的观点全盘接受,拿来己用,不用动脑。结果课堂讨论热热闹闹,学生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的讨论缺少教师恰当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这种只图形式的小组讨论方法应该舍去,要换一种注重实效的小组讨论法。有的教师对这种方法操作得比较好,可以借鉴。他们一方面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一小组设置一名组长,这位组长可由组员选举产生,也可全员轮流担任。在讨论的过程中,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的全过程,可以提醒同伴集中注意力,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使学习小组成为一个有组织、学习效率高的小群体。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领悟,分析对方的见解与观点,并把它融合到自己的思想当中,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我认为,语文课上的探究性学习,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探究的问题必须新颖,有难度。只有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欲望;只有有难度,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既然是探究,就应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把交流和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那样的话,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回答的问题是否合理,都会听到这样的评价:“回答很好”、“非常好”、“太棒了”、“你太聪明了”等等。这样的评价很笼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每个学生都适用的指向性不是很具体的评价,偶尔一次还可以,经常这样,一味赞赏学生的智力,聪明的同学容易滋长骄傲自满情绪,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会觉得自己被别人取笑而损伤自尊心。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不仅让学生易于接受,还要能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我们习惯于教师的精讲,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领悟,把教师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仍不能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害怕学生的理解与“标准答案”有偏差,害怕丢掉知识点。结果,学生活动一样不少,小组活动,交流研讨,各抒己见,但是到最后,学生说学生的,教师仍有教师的主见。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或者没有给出正确的评价,或者一味引导,直到与老师心中答案一致才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失去主动思考的兴趣。这样的课,表面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有讨论、有合作、有探究,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刻意地围绕四种能力来训练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就会走入误区。有一些课,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全面开花。一般的花四五分钟用优美的语言导入课文,花几分钟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花几分钟请几名学生站起来单独朗读,或让学生分组朗读,花几分钟就课文内容提几个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有的还花几分钟让学生当堂写作。表面看,一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环环相扣,听说读写面面俱到,可实际效果不佳。
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宗旨是“宁伤十指,不断一指”。一堂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若想面面俱到,只能浅尝辄止。单说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几个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教师表面化的质疑,学生流于形式的合作,很难深入理解文章。所以,这种面面俱到的教法应当舍去。要敢于“断其一指”,一节课只突出一个重点,学的课多了,听说读写能力就能全面提高。
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味,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的一种工具,不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注重大容量,注重形式,注重课件中内容的全面性,课件中修饰的动画太多、图标太多、声音太多、显示窗口太多,最终导致课件内容太多、太杂、太乱。这样的课件课下制作要耗去教师的许多精力,课上使用又会占去学生的许多宝贵时间,致使师生都不能集中精力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探讨文本。
一般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是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在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愤”、“悱”之情,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二是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三是根据教材内容,因文而异,抓住语言训练时机,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一定要清楚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它的运用要坚持适度、适时的原则,切不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只要大家能注重课堂取舍,就能使课堂真正变成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