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陈金凤
“课标”在中年级习作目标中强调“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这两项目标中可以看出,如果中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受感动,也就有了“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的素材,这将有利于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在习作起步教学中,我常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活动情境,逐步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从而乐于表达,爱上作文。
经典童话故事、浅显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深受小学生喜爱。推进读写结合,不妨从故事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故事续编、改编、插编等。以下,我想重点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创造性地编写故事。
“读写”当中的“读”,不仅是读文,当然还包括读图、读物。我曾在绘本阅读指导中,尝试过请学生边读边创编后面的故事,学生很喜欢。小学生对新奇的东西总是感兴趣的。我家有一对白瓷猫饰品,一只高一点的猫扭头向身后,撇着眼睛,似乎有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态;另一只瓷猫要稍稍矮一些,昂着的头上还戴着一个花蝴蝶结,眼神中带着傲慢。有一次,我把它们带到教室里,摆得高高的,这对充满童趣的陶瓷猫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再请他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编一个小故事写下来。25分钟后,小组、大组交流,有一个学生在读完自己创编的故事后,还建议我调换一下这两只猫的摆放位置。这样,他还会接着编故事的下一段。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提议!这一节习作课的效果比我事先预设的还要好。
“文包诗”是苏教版的新文体,把诗歌大意编成小故事包含在文内,文化浓郁,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同学们对“文包诗”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在教学古诗《元日》的时候,鼓励学生创编“文包诗”,教学效果不错。我先请同学们将诗歌多读几遍,借助插图和课前预习了解诗歌大意,走近诗歌。接着,请同学们谈谈我们这里过春节时的文化习俗和孩子们的活动。这一说,孩子们个个劲头十足,一呼百应,学习状态非常好。再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把诗歌中描绘的和我们熟悉的春节文化活动具象联系起来,带着主体意识发挥想象。然后,请同学们从诗歌中走出来,整合语言素材,编个小故事口头说一说。最后请学生回忆《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情深》等“文包诗”的写法,学习自主创编《元日》的“文包诗”,题目自拟。
这样的创编,素材有诗可依,行文有例可仿,条理有纲可循,想象的语言有个性,起笔难度不大,而又有创造性和趣味性,值得一试。
谜面篇幅短小,多为韵文,易诵易记,语文味浓,趣味性强,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创设猜谜游戏情境,把读谜、听谜、猜谜、编谜的语文味和趣味性融于一体的活动引进习作课堂,是我的习作起步教学策略之一。
“事”是常用字,小学生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不是丢了上面的一横,就把中间的一横写得右边不通头。一天作文课上,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孩子们一听猜谜语,一下子来了劲,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黑板上写下谜面:一横下面一张口,一把梳子堵路口。一根梳齿冒出头,竖钩来了手牵手。写罢谜面,就有人举手了。我告诉他们不要急,先放声将谜面多读几遍。课堂上听到了他们琅琅的韵律声,那是最动听的声音。然后指名猜谜,再说说理由是什么。这样一来,孩子们都记住了谜面,也记住了“事”的写法。
读谜、猜谜、写字指导结束了,课堂教学还没有结束。接下来,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喜欢这样的游戏吗?”“喜欢!”“我们尝试着用笔把这件有趣的事写清楚,行不行?”教室里传来的是整齐划一的声音:“行!”我很满足。让我更满足的是,看到他们不怕习作,笔尖飞转。他们认认真真、乐于习作的样子,就是最美的姿态。于是,一篇篇《猜字谜》《有趣的作文课》《猜谜游戏》……当堂诞生,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不需要绞尽脑汁凑字数。
再有趣的猜谜游戏,如果反复开展而没有变化,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有一句:“不论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必须遵守规则。”我想把“规则”渗透到猜谜语中去,渗透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去,渗透到作文引路中去。一节作文课上,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再来猜一个谜语。”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他们觉得猜谜很轻松。我又略带神秘地说:“今天这个猜谜游戏不是你们每个人都能顺利完成的,不信等着瞧!”这一下调动了孩子们不服输的劲头,一个个振作起来。我接着说:“听清游戏规则,在我没有说‘开始猜’之前说出谜面的算作犯规。在请你们说出谜底前,我可能还有别的要求。”接着,我故意选了一条孩子们特别熟悉的谜语,慢慢地说:“身子像堵墙,鼻子像钩子……”教室里开始有些“骚动”,他们小声嘀咕开来,“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大象吗?”一个男孩子忍不住冒出一个“大……”慌着用手捂住了嘴巴,把余下声音咽了回去。“哈!王正犯规啦。”一个孩子大笑道。这样一来,同学们一个个提高了警惕,正襟危坐。我笑笑接着说:“耳朵像扇子,粗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仍然是在没等我说完谜面的时候就有人举手了,我请他站起来说说刚才的谜面。他一下子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得语无伦次。我又请了两个举手的人来说谜面,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孩子们见状,教室里原来高举如林的小手渐渐蔫了下去。
“我知道你们举手想说什么,可是你们面对一条极其容易猜的谜语,忽视了‘规则’,忽视了认真倾听,忽视谜面本身的价值,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先后顺序。请你们听好了,我再说一遍,直到我说‘开始猜’才可以说出谜底。记住了吗?”我严肃地说。
“记住了!”他们郑重应道。
我再说一遍后,一部分孩子自信地举起了手。我请两个举手的孩子来重复谜面,他们每个人说的都是对的。我问同学们:“为什么第一轮的几位同学都不能准确地说出那条谜面来,而第二轮的人都一字不差地说出来呢?”
“第一轮时,因为谜面太熟,他们掉以轻心,没有认真听。”
“您这次不是单纯地让我们猜谜语,还在训练我们的听力,让我们懂得‘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第二遍听您说谜面的时候,我一边听,一边想:谜面里每个小分句都是5个字,都有比喻。先说‘身子’这个整体,再说‘鼻子’、‘耳朵’、‘粗腿’、‘尾巴’这几个局部;在说局部的时候,是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说的。这样一来,就能准确地记住您说的谜面了。”
学生该明白的都明白了。我说:“现在开始猜!”
孩子们齐声说:“大象!”声音达到了兴奋点。
“刚才的活动就是我们今天的习作素材。开始吧!”孩子们在情绪一波三折的变化中,有了认识的攀升,在最后轻松说出谜底的愉快声中开始了本次的习作。
本次习作,仍然有谜面出现,仍然有猜谜活动,但在原来活动的基础上,更趋向多维。在交上来的习作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内容选材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介绍活动过程和同学犯规的童趣,有的侧重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的则以一个旁观者的冷静来介绍同学们表现,有的提到了“认真听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学习的‘规则’,我们同样要自觉遵守。”有的联系同学的发言,想到了已学课文《燕子》《珍珠鸟》中的写法,作者在介绍小动物的时候,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清楚,生动有趣。
在同学们经常读谜、猜谜的经验上,他们对谜面的创编由表象逐步走向规律性的认识。教师结合种种范例,鼓励学生创编自己感兴趣的字谜、动物谜、日常用品谜等,开展“我编你猜”“你编我猜”的合作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
猜谜游戏、创编谜语进课堂,用趣味为习作铺路,用活动点燃习作激情,用学习来的语言素材,拓展发散习作的星星之火。
“阅读和写作是孪生兄弟。”要想指引学生习作,阅读是少不了的。从一年级下学期起,每天下午课前20分钟,我在教室里大声读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倡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阅读”。到了三年级,坚持在学校开展“日有三诵”,早读读课文,午读有班级读书协会组织读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夕读学生优秀日记、周记、习作。班级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我爱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会或比赛,还将同学自己的优秀习作结集,促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以读促写。虽然孩子们的诵读水平还有待提高,作文集也不具有多高的文学价值,但这些活动情境的创设一定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具有启蒙意义。刘绍棠先生在《师恩难忘》中,称他的小学语文老师用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诗人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中深情讲述了他小时候,母亲用口传为他打开了民间文学宝库,给他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母亲启迪他想象,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王国。我想,我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我将尽我所能地为同学们热爱经典文学引路,让诵读与习作同路,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