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王永忠
综合性学习沟通了听说读写,沟通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了课内课外,沟通了校内校外,沟通了书本学习与实践,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语文新课程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和制度,提出了一些语文评价的对策。如整体性、开放性、描述性,重视运用定性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鼓励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等等。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下面以《马的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案例描述
《马的世界》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模块:
(一)识马谈字
师:我们学过的《马》中谈到,“人类所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彪悍的动物——马。在所有的动物之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马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听听第一小组同学了解到的马吧。
第一环节,识马。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身体高大,面部很长,小耳直立,尾巴上有着长长的毛,四肢强健。行走灵活,善于奔跑,适应性强。
马的触觉、嗅觉极其灵敏,并对气味的记忆力很强,所以能在迷途中经曲折路径重回原地。马的眼睛很特别,它的瞳孔是上下扁,左右宽,因此能使他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两边的食物或敌人。马能站着睡觉,以便在遇到敌害的突然袭击时迅速逃走。马有自己的语言,它的语言主要是通过耳朵的不同姿态来表示的。马很聪明,接受训练后,会做算术、送报纸,甚至踢足球等。
第二环节,字谜竞猜。
第一个:一人牵来一匹马——驮
第二个:有匹马儿石头做——码
第三个:门内冲进高头马——闯
第四个:一马饮尽池中水——驰
第三环节,马字成语竞猜。
一马当先 马革裹尸 青梅竹马 厉兵秣马 班马文章
在汉字世界里,成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体现出马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现在来考一考大家,看一看大家对马字成语了解多少吧。说出成语的意思或者适用场合。
第四环节,讲马的故事。
成语很多都是由一些传说故事演变而来的。那么我们就了解一些马的故事:
老马识途 伯乐相马 按图索骥
第五环节,运用马字成语组织成一段话。
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我们小组一马当先,识马谈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团队效犬马之力,打算立下汗马功劳。俗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笑到最后的才称得上宝马良驹。在这儿,我代表我们小组祝大家马到成功!
(二)绘马赞马
师:千百年来,马和人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人们爱马、赞马,并在多种艺术中绘出了马的风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二组同学们的收获吧。
1.美术作品中的马。
简述历代画马名家及名作,重点介绍唐代名家韩幹《照夜白图》和徐悲鸿的《骏马图》(绘画中的马,汉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了。到了唐代的曹霸和韩幹,画马才达到一个高峰,而且是中国绘画史上画马的最高峰。宋元明清也有很多画马名家,像李公麟、赵孟等,但基本也是学习唐代的画法。到了徐悲鸿,才称得上是中国画马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今天我们重点来欣赏一下唐代名家韩幹和徐悲鸿笔下的马。先看韩幹的《夜照白图》。
“夜照白”是图中白马的名字。可以看到图中马的画法比较工细,线条细而柔,没有粗细变化。唐人画马先用线条把形体骨骼刻画出来,然后用淡墨渲染,再加上淡色一层层染,要染上好多遍。作品完成后,看上去很细润,这和当时人们极为推崇潇洒和文静有关,但内在魄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
徐悲鸿的马非常有个性和气势。他不是用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马,而是用书法的笔意来抒写自己的感情。马画得就非常生动传神,有气势。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种马的精神。
2.雕塑及工艺品中的马
(1)浮雕“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的六匹马,形态各异。唐太宗为了表彰它们的功勋,就在自己的寝陵处为它们做了这些浮雕。
(2)中国旅行标志——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这件作品里,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倾,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动作又非常轻盈,以至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生活中有关马的工艺品特别多,你能给大家重点推荐一个吗?:马的背上是蜜蜂和猴子。你知道是什么寓意吗?)
3.音乐中的马
欣赏二胡曲《赛马》。它描写的是我国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进行的赛马。(你听了能想到什么?有什么感觉?)
它描绘出的一幅热烈的赛马图景,传达给人们那种“紧张的欢快”,或“欢快的紧张”,是很确切、很成功的。好像真的给了我们扣人心弦、催人兴奋的感觉!
4.诗词歌赋中的马
《诗经》里就有提到马的诗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就是拉战车的四匹马。
屈原的很多诗中也写到骏马:像诗句“称骐骥以驰骋兮,来悟道夫先路!”“骐骥”就是骏马的意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岑参的《逢入京史》,“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等等。
(三)马外说马——挖掘马的文化和马的精神
第一环节:马姓的由来。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马的文化,十二生肖中,马占其一;而且只有它和龙、牛后来成了一个姓。那你们知道马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吗?)
现场采访班内姓马的同学是否知道马姓的由来。
介绍马姓的故事。
(同学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马姓的由来。马姓的祖先是一位勇武有力的大将叫赵奢,是战国时赵王的一个儿子,非常善于用兵打仗。因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也就是现在的邯郸,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地马服,他的子孙最初就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去“服”字,就称马氏,世居邯郸。这个就是马姓的正宗。)
第二环节:生活中的“马”现象。
(设置问题:柏油路为什么叫马路呢?
早先,作战、运输和通讯中,人们主要靠马。十万火急的战书或文件,都要靠骑马传送。所以,用来专门供这些传递官文或者重要文件的人休息的场所叫“驿站”——主要是指让人马休顿的地方。而交通大道呢,就称官道,供马和车通行。后来,建国以后,人们习惯就称大道为马路。从这一名词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们习惯上也把一些对象赋予马的色彩。
先看这辆车,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牌子的车吗?对,用汉语说叫悍马——美国军用车。为什么叫悍马呢?当然有人会说它是音译过来的,但我认为它之所以用马字,还是因为马的精神,悍马是力量、霸气、生猛、强壮的美国汽车。所以我认为这几个词更清楚地解释了马的精神——力量、霸气、生猛、强壮。)
(宝马车这个标志大家也比较熟悉,宝马它的宗旨是:以先进的精湛技术、最新的观念,满足顾客愿望。精湛技术就是指马的速度,满足顾客愿望,就是指马的忠诚,所以宝马用了马这个字就是为了突出马的精神从而加大宝马公司的气势。)
第三环节:探究马的精神和象征义。
A.马的精神
课文《马》中这样评价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机当前而慷慨以赴;它也和主人共欢乐。总之马是勇毅、驯良的,又是豪迈、高贵的。
马很通人性,“它天生就是一种舍己从人的动物。”许多流传下来的良马,不是战死于战场上,而很多都是为主人赤胆忠心留下美名的。像项羽的乌骓马,关羽的赤兔马都是忠于主人的最典型的代表。
B.马的象征义
a.财富、实力的象征
马首先是财富、实力的象征。《论语》中记载,孔子曾以“有马千驷(即四千匹)”来形容齐景公的富有。汉朝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之后的多数王朝也都是君王在马上征战多年换来的,战马就成了一个特定的形象——那就是民族尊严、国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
b.人才的象征(成益宁)
因为马犹如一个国家的栋梁一样,所以马也是人才的象征,尤其是千里马更是比喻难得的人才。昔日燕昭王打算招纳贤才,国槐给他用千两黄金买了千里马之骨头,以表示想得千里马的心情。并献计建座黄金台来招揽人才。后来真的招来了天下贤士投靠燕国使得燕国渐渐强大起来。韩愈的《马说》更是直接道出了千里马不得志的不平,其实就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清朝龚自珍的诗句也有“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有力的声音。马——尤其是千里马早已成了千金难求的人才的代名词。)
c.志向的代表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甫的“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李贺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等诗句无不彰显着马也即自己的志向、追求、抱负。马儿意在驰骋疆场,冲锋陷阵,处处蓬勃向上,不正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的志向吗?
(四)进行笔头训练
教师:今天,我们走进马的世界,领略了马的神采,对马又有了更多地认识。现在我想请大家写一写你此时此刻对马的情怀。
(投影出)要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赞颂马,不少于80字。
二、教学反思:《马的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体现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应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马”这一学生熟知的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经历、体验、感悟生活,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