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轩
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实现途径探究
傅文轩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知识繁衍,为社会培养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我国大学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实行文理分科的制度,一味强化专业教育而疏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兼收并蓄,大学生单向发展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从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职业培养三方面着眼,从而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
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融合;实现途径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由来已久,C1P1斯诺在1959年圣母院的演讲中就用“科学家一边”和“人文学家的另一边”指出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断裂甚至对峙正是这种隔阂与冲突在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明显表现:文科生的“强人文主义”漠视科学精神和实证主义;理科生忙于“科学知识与应用”而荒于人文价值思考。科学与人文,理科与文科,两者互相关注的领域日渐狭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人文传统历久弥新背景下,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断裂的裂痕必须在现实中得到弥补。
“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又称科学素质,理论界提出许多科学素养的定义,但迄今为止尚无定论。汪青松将科学素养解释为“由训练和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萨特曼则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是能够并愿意继续学习科学内容,独立地发展科学过程,并能够向他人交流学习结果的人”。总合来看,当个体在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时,能够具备一定的自主处理的能力并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那么他就具有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素养的内核。人文精神乃是一种“志在超越”的精神,是人的终极关怀和体现。终极关怀是人们确信不移的非功利性的人生努力目标,以及对尊严和自由的向往,是人文关怀的核心部分。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人必须从自我和他人两个角度真正关怀和体谅人,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良好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为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人文关怀的外显也需要具体的人文行为来表达,是其文化底蕴长期积累的结果。
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就相当于文化素养的左右手,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虽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功能相异,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缺一不可的。科学与人文的本质是共通的,正如杨叔子所说的:“在形而上的精神境界中合而为一。”如果把人类比作置身于汪洋中的轮船,那么人们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就是船之桨,人们所拥有的人文素养则是船之舵,无桨无以动力,无舵无以方向。从终极目标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首先是认知和实践层面的融合,其次是精神层面的融合。从实在领域上升到精神领域,从外在形式层面深入到内在本质层面,其本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融合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人性自由与创造潜能的实现”。
(一)课程学习中的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
课程是大学对于个体知识结构养成的必要组成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完善课程架构、充实课程内容是推动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的重要阵地。
11拓展通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识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手册上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视野,训练其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其处于瞬息万变之现代社会,能内省外顺,高瞻远瞩。”高校在通识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应尽可能提供更广泛的资源,丰富课程的种类和形式;其课程架构应从理论上打通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将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方法论与价值观合理整合,在课程中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相互渗透。
如今相当一部分的文科学生缺乏对于周围日新月异科技发展或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关心;而一部分的理工科学生则缺乏对人文社科领域的许多普遍社会问题的关注。然而丰富的通识课程是架构科学与人文的重要桥梁,大学生要想拓宽自己的知识域,必须敢于走出各自关注的领域,走进另一个因无暇顾及而忽略的知识社群与文化氛围,并在那里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能使自我提升的“精神营养”。
以经典研读课程为例,经典能够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淡化人们的功利心,维护人的尊严,阻挡社会走向异化。现代社会被打上了科技强权的烙印,物欲的极度膨胀使得人文理性受到压制,经典的研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虽然高校中已设立了一部分研读经典的通识选修课,但是这些课程开设之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经典停留在导读、概述上,重视了对整个著作的框架和概念的了解,却忽视了经典的具化,去深入挖掘其精髓部分,接触到能够“唤醒生命”的灵魂。诚然,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理论根基,通识课程的内容应避免从专业的立场将教学内容设计得过于专业,而仅仅获取一些枯燥的抽象知识加上泛泛而谈的讲述则可能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人文文化的精深之处。王义遒教授就曾建议:“与其听《文学概论》,倒不如选《红楼梦研究》”。经典研读课程的设计必须强调批判的态度,使学生能对当下具有的问题提出深刻的洞见,从而引导学生接触并深思中西伟大经典作者的深邃智慧。
21增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联性。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不能够停留在文科学生增加一些科学知识,理科学生增加一些人文知识的表面行为,关键在于创造一种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联性的课程学科的契机。这种关联性体现在科学课程中的人文性和人文课程中的科学性两方面,即科学课程中体现人文方法、人文思维和人文精神,人文课程中体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具体办法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是新增文理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如自然科学史、工程伦理、科学与人类等,这些课程本身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性很强;第二是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强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联性,即承认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不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科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文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以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社会问题以及人文历史发展中的科技问题进行深人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也一定程度增强课程科学与人文的关联。例如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所开设的“文物精品与中国文化”一课,从湖南的十羊方樽来看长江流域灿烂的古文明,从越王勾践来看我国春秋时期高超的冶金技术、电镀技术、加工技术,就是通过文物这一载体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联系了起来。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情感。
(二)社会实践中的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
社会实践是锻炼人、促进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融合的主要渠道。有人说,大学生社会实践类似于一种“补钙”的过程。无论是人文知识还是科学知识,要真正变为自己的“经验”,内化、升华为一种感情和本能,变成举手投足、自发表现出来的素养,必须加强文理沟通,提升自身的科学、人文修养。
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参差不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科学生的科学参与意识不强,不太关注周边的科技活动,往往仅凭自身的兴趣去获取科学信息;理工科学生虽然能够接触更多科学训练的机会,但是他们通常囿于自己狭窄的专业领域,对科技前沿领域的掌握要比传统科技知识弱。尽管是文科出身,但是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一定就比理工科学生强。大学生在越来越专门的学科领域学到越来越精深的专业知识,而现在的许多学生仅仅辗转于重复性的实验中,根本不知道本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也不知道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因此无论对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要打破那个特定的狭窄领域和特殊的工作方式,必然要实现文理的互通。
如今院校合并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文、理、工等诸多学科搭建科学知识平台,使每个有意愿、有条件以及有能力的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并不像以前那么遥不可及。在这个前提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组建各种类似于“文帮理”或者“理帮文”的兴趣小组,理工科学生帮助文科学生锻炼其科学能力,文科学生带动理工科学生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互通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相互启发,在独立的思考中得到提高。“文科生长期在一个以工科见长的学府,时时刻刻与理工科学生交往切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会掌握比较多的理工科知识,具有理工科学生所应具有的一些气质和品格。”中南大学欧阳文风教授曾指出文理融合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带来的熏陶。大学生的修养不能仅依靠开设科普讲座、参与科研项目来提高,关键在于激发和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意识到人类科学、民主的决策对社会能够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加强文理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得大学生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但建立了科学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各种技能和素养的优化,而且增强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三)职业培养中的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
社会在高度分工到高度综合的转变中,职业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在其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正经历着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向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方向努力。
11博学多才,通而后专的就业理念。回顾人类文明历程,社会分工的出现及细化导致了科学精细的专业分化,从而一度形成一种“隔行如隔山”的封闭性职业结构。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诸多交叉综合学科的出现显示了科学融合的趋势,当今时代更需要的是能适用开放弹性职业结构且具有健全知识结构的“通才”。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不能再把拥有“一技之长”作为就业谋生的手段,而应把完善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挖掘并调动自身的智商、情商甚至逆商作为中心目标。梅贻琦说:“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古有“博学多才,通而后专”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同样该渗透进大学生的就业中,形成“博学多才,通而后专”的就业思想。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和网络快餐文化势不可挡的蔓延趋势使得高校学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求专不求博,他们感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将精力集中在考级、考证等现实的需要上,科学素养或人文素养则被搁置一旁。在当今社会更加需要全面发展的“通才”的背景下,大学生却与之背道而驰。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在其发表的一篇震撼美国教育界的报告《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中就表达了这种担忧:“当前高等教育过分满足于浅近的市场需要,使许多学生成为就业的机器,却忽略了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较高的人文修养、个性乃至独到精神。”很多大学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正朝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努力。例如武汉市高校七校联合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学生可跨跃科学和人文的大学科门类辅修,这样一来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理工科学生能够培养人文素养,文科学生也可以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还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总之,我们强调“专”,但绝不能轻视“博”,“专”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博”却能够让人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人类福祉。
21建立更加人性化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有物化于大学素养之中才是成功的,它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人性化教育。我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一直存在误区,许多高校认为就业指导就是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让学生实现正常就业,忽视了学生就业的素质养成过程以及能力和工作的合理匹配。对大学生来说,从大一开始,就应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直到学生毕业之前,都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适时走出校园进行社会锻炼。
除此之外,校方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结合学生自身需要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实行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措施。首先,实习是大学生接近社会、接近行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他们不但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来满足他们发挥专业才能的实践需求;其次实习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与“做人”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过程。学生在实习中能够拓宽实践范围、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以锻炼其人格,获得对自身能力、态度和潜能的洞察力并确定自己今后的职业道路方向。同时,企业还能够通过培训实习生挑选具有潜质的学生,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就业指导中心应积极与社会联系,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学生得到专业技能的锻炼的基础上可以“文理兼容”,以此凝结成为大学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素质底蕴。
[1]汪青松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1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2641
[2]Sutman,F1X1Science Literacy:A Functional Definition [J]1NewYork:Journal of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9614591
[3]丁邦平1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1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1731
[4]王东莉1德育人文关怀论[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51
[5]杨叔子1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1高等教育研究, 1999,(4):15-191
[6]郭昊龙1科学、人文及其融合[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1
[7]黄俊杰1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与人文素养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1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3):19-251
[8]陈卓然1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反思[J]1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31-321
[9]邢海晶1“三维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J]1理论探索,2011,(1)1
(责任编辑 马晓黎)
傅文轩,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310027)
G40-012
A
1672-6359(2012)02-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