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几点思考*

2012-08-15 00:48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董 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几点思考*

董 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应当做到: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群众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二是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典范,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成功;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其使命完成之前是不会过时的;四是根据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去丰富发展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基本精神;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立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是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相应地,我们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群众立场,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根据实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群众立场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摇旗呐喊,批判资本主义生产中对人的异化,同情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立场,符合马克思所向往的社会主义图景——“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的正确认识和重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1.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中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由此,历史活动成功与否取决于历史活动的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都是自觉自愿的目的,都有价值主体的利益诉求,“‘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初衷和目标,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真心信任和诚心支持,才能提升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现实生活的当代人为本,而且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过度地浪费和使用资源,而是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坚持以人为本指导现实生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要更加关注民生,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调节收入分配,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抑制两极分化,尽量避免马克思曾指出的生产与资本的负面影响。二要提高人的境界,发挥人的创造力,融洽人际关系,实现制度化、人性化,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决反对以物为本,反对物欲横流、个人利益至上。鉴于此,我们要以辩证发展的方法看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扭转过去以物为本的态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问题,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为人们提供闲适的生活条件

一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休闲生活是建立在生产力充分发展和物质财富有了一定程度积累基础之上的。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闲暇时光,人们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可以自由地支配这些时间,发展个人爱好、兴趣、才能等,实现人的充分发展。而人的充分发展又能够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5]。

二是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休闲环境。发展休闲、支持休闲就需要从政策和制度上创造适合个人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人们实现内心的平静、找到心灵的归宿。要实现全民休闲,就要缩小贫富差距、帮助弱势群体、增加农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特别要重视民生问题,保证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地构建休闲制度和设置休闲空间,尽量保证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到恬适的休闲生活。

二、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典范,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是非常谨慎的,他们反复声明:“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的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6]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欧美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同时革命论”后建立起来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力高度增长和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制;产品按劳分配,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些特征不完全适合于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过去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困惑在于,是否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思路和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才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列宁生前特别喜欢的一句格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是说要尊重实践,而不拘泥于理论。列宁根据俄国的情况及时发动十月革命,取得了成功;在十月革命后建设社会主义短短几年之后,列宁感慨:他关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都发生了根本改变。发生改变的原因还是现实状况,他发现俄国太落后,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发达资本主义还有很大差距,完全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列宁作为一个辩证唯物论者,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俄国现实,指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7]列宁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后人开创了新风,树立了典范。

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来,根据国情认识并提出了“乡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开创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先河,20世纪40年代及时地开展整风运动注重思想观念建设,等等,都成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邓小平成功地把建设传统的社会主义转变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新阶段。邓小平之后的中国领导人,根据新的实践、新的现实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继续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与实践、与时代保持一致。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质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献研究,回到文本,“温故而知新”,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结合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加以考察,试图“回到”或者“走进”马克思,力争全面准确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并找出他们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在阅读中改变过去的一些僵化理解或者误读误解部分,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找到直接可靠的文献依据和学理支持。恩格斯就认为:“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8]“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9],还强调除了“主要原则”,还必须“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10]。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应该做到: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把整个马克思主义文本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把握好各种文本形式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明确研究方法,做到学以致真、学以致思、学以致用。学以致真就是深入研究文献的真理性,学以致思就是研究文献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分析思考它的科学性,学以致用即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理论。再次要明确研究目的,就是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政治使命,“挖掘”、理解和解释文本的新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客观规律具体灵活地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要选择正确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把握它的基本精神。正确诠释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从现实性视角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马克思进入当代”,把一元马克思理论与现时代相结合,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力和诠释力,运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意蕴尤其是革命的科学的批判的方法在当代语境中自己呈现出来,以服务于我们对身处其中的现时代的批判性认识。”[11]。其次,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形态,理论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主要的是改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让理论掌握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三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意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因为:其一,它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2]。其二,它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会有不同的具体奋斗目标,但是最终目标从未改变。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该世界观和方法论统领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其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指导新的实践深入发展。王荣栓教授也认为,面对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让位于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分割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必须让位于整体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3]。

四、坚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时,需要修改的是理论,而非实践,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和发展。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怎样领导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坚持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的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现实条件和新的实践要求,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哪些理论需要坚持、哪些部分需要创新,还要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和时代实践的关系。那些具体实践层面的、受一定时空限制的非基本理论一般会因为其实践条件的变化或者实践任务的完成而失去指导价值,比如: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设想,斯大林对计划经济模式的认识,等等,需要及时抛弃或者创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成果。这些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和共产党的领导人没有直接教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原则:第一,创新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在繁杂的社会现象中分清主次矛盾,准确认识创新方向。第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采纳群众观点,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政治立场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理论创新要问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并加以规范,才能顺应民心、符合民意,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把理论转化为变革社会、创造财富的精神力量,从而拉近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第三,把崇高的理想作为理论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理论创新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努力,会使现实更加完美。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也通过实践反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基于实践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正确反映,创新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和认识,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思想模式,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14]首先,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创新提供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有其历史条件,理论虽然具有相对稳定性,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进行,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问题不能完全用历史的理论来指导解决,马克思主义要回答新问题,就需要创新,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5]其次,社会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创新提供现实条件。随着实践的深入,解决现实问题的条件成熟,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从而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可能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自我批判和经验反思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对资本主义异端进行批判,而且对自身理论也持批判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用辩证否定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6]马克思主义在总结经验中反思自我,在反思中重新审视社会历史条件、总结经验、反思教训,避免错误重新出现,概括出历史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创新理论,与时俱进。恩格斯认为: “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17]

第三,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而为它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可能。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是被实践证明正确而且有利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都可以运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并在实践中再次检验真伪,凡是正确的合理的合乎规律的都可以吸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来,使马克思主义上升到新的水平,达到新的境界。

第四,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要科学实现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修正、创新和发展它,使之成为能够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仅仅是一个原则,而是将它落到实处,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指导现实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就是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以合乎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方式指导实践。树立“问题意识”,深入研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上升为新的理论。马克思就是带着“问题意识”开展研究的,恩格斯评价说:“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18]提出问题,分析、研究和强化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世界得到改造,另一方面哲学得到解放和改造,即实现哲学世界化,世界哲学化。[19]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加以观照,然后再由马克思主义视野回到现实中来,运用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需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立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坚决舍弃过时部分,把它作为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体系,创造性地解读,从而使它始终与时代保持对话,在创新发展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1)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3.

[2][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04、10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108.

[6][9][10][15] [16] [17]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697、698、732、681、679.

[7]列宁.列宁选集 (3)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8.

[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6)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11]张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范式生成与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8,(4):2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15.

[13]王荣栓.重读马克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

[14]列宁.列宁全集 (55)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6.

[18]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1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8.

Some Strategies of Insisting on Marxism as Our Guiding Ideology

Dong Xia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Jinan 250014,Shandong Province,China)

To insist on Marxism as our guiding ideology,we must insist on the mass principle of people-centered firstly.Secondly,we should seek truth from facts.We should combine the Marxist theory of worker's movements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workers'movements in China.Thirdly,we should insist on the basic spirit of Marxism.Fourthly,we should innovate Marxism according to practices.

Marxism;people-centered;basic spirit;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81

A

1673-2375(2012)05-0081-05

2012-08-20

董霞 (1955—),女,山东济南人,大学,编审,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副主编。

[责任编辑:文 沂]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