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奕雄
峨眉山的圣积晚钟是四川最大的铜钟。它通高2.5米,口径2米,唇厚0.2米,净重约12.5吨,素有“巴蜀钟王”之称。
这座大钟于明代嘉靖四十三年 (公元1564年)用纯铜铸成。铸造主持人为圣积寺方丈别传禅师。别传俗姓汪,法号慧宗 (亦作会宗),字别传。他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湖广德安府云梦县(今湖北云梦县),7岁为沙弥,35岁游峨眉,拜普贤瑞像,由敬生悟,从此长居峨眉山。他重修山巅铁瓦殿,新修铜瓦殿,开辟清音阁至白龙洞道路2里许,又在路旁种植松柏杉楠十万多株,后人称作“古功德林”。他先后铸铜钟三口,一置万年寺毗卢殿,一置永延寺,最大的置圣积寺。铸造地为古江阳郡(今泸州、富顺一带)。于1565年运到峨眉县郊虹溪桥打磨刻字,1567年悬挂在圣积寺真境楼 (又称老宝楼),故亦写作“圣积晚钟”或“圣积寺晚钟”,为全四川最大的铜钟,全国第二大(最大的名永乐大钟,在北京大钟寺)。
Three-component synthesis of 1H-benzo[h][1,2,3]triazolo[4,5-a]acridine derivatives
钟趺十二,其状如莲瓣,分刻“子丑寅卯”十二地支,象征一周天,因此又名“莲花钟”、“八卦钟”。钟体内外刻有晋至明代支持峨眉山佛教的部分帝王官员名讳、高僧法号和部分《阿含经》文、佛偈,还有翰林院编修遂宁文士杨初南题写的《洪钟疏》,曾任苏州知府的夹江文士毛起撰写的《圣积寺钟铭》等,共61600多字。这为研究中国佛教史,特别是峨眉山佛教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毛起的《钟铭》比较长,摘录其中数句:“锡来云梦,睹兹光明;……经之营之,谋冶景镛。……乃于江阳,构慈肤功。……天地为炉,万物为铜。阴阳为炭,造化为工。……厥高伊何?九尺是隆;厥径伊何?寻丈为空;龟趺十二,取象圆通。重以万镒,斤积钧洪。受逾十石,制拟九龙。舟楫陆运,济济喁喁。层高飞阁,得此为雄。冬比林蕤,夏应黄钟。悬以蒲牢,撞以巨鲸。晨昏大扣,声彻数峰。……善行和利,越罪潜。山川之麓,草木含荣。”
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僧人于夜晚叩击圣积寺钟108响,象征着让人消除108种烦恼。那钟声浑重悠扬,穿宿雾,破长夜,开昏衢,疏冥昧,也是宣扬108尊佛的功德,声声撼人心。每一击,声可历一分零五十秒,回荡于辽阔的原野。据说静夜时金顶可闻,至少十里内能听到,把人带入恬静优美的意境,故有“龙吟”之美称。“圣积晚钟”被列为著名的峨眉十景之一。清代诗人王曰曾有《巨钟》绝句一首歌咏之:“万金熔铸自何年,长作龙吟散晓烟。留镇山门开觉路,声声高彻大峨巅。”
《金蛇狂舞》原曲具有A、B两个主题。由笔者编创的钢琴四手联弹《金蛇狂舞》收录在《奇妙的调性2—钢琴四手联弹12首》一书中,在沿用了原曲的曲调及结构的框架下进行了编创。为更强化钢琴的演奏技巧,运用了八度、轮指、托卡塔及卡农等技法,并在钢琴上模仿琵琶、二胡、古筝、锣鼓等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
这座巨钟已经超越了别传禅师“朝扣见真如,暮扣群魔散”和“警醒顽愚”的铸造目的。他大概没有想到,在月白风清之夜,那清越的钟声,荡漾山林,回响于沟壑之周,不但给寺庙增添了庄严和神秘,也让当地百姓和广大游客感到心旷神怡,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圣积晚钟几经磨难。清代,圣积寺废芑,此钟移存他处。民国初年,尹昌衡任川督时,财政困难,为铸铜元,派人到峨眉将此钟运到成都,并在顶部打了一条裂口,准备熔铸。峨眉山僧人赶赴成都,据理力争,才得以重归故里。到了1958年大炼钢铁,又有人想把它砸碎,丢进炼铁炉。刚刚打了一个洞,就被峨眉县政府发觉,下令制止,才免去灾难。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的狂热时期,又有人以“破四旧”为名,在钟的顶部击穿了一个窟窿,准备毁掉,还好被人制止。到了1978年,才由峨眉县文馆所请工匠热补其窟,但铭文破残处无法复原。
核医学检查:仪器型号ACS180,利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高敏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以及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含量。利用甲状腺功能仪测定6h摄碘率,利用spect仪扫描甲状腺核素。甲状腺摄碘率采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检查,前2周不食用含碘饮食和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空腹口服碘化钠74kbq。服药后禁食1小时,于服药后2、4、24h检测放射性计数。
1982年,峨眉山景区管委会特地在报国寺山门对面的凤凰堡上,修建了一座檐角高翘的悬钟亭来保护之,历经沧桑的巴蜀钟王终于有了栖身之地。亭上有著名书法家魏传统书写的“圣积晚钟”横匾,游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