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2-08-15 00:43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集群河南省企业

何 静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研处,河南郑州450042)

产业转移是一个在地区间或国际间发生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劳动力供给条件、产品需求条件、资本技术条件、资源供给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发生变化后,为实现自身产业发展,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转移、技术转移等方式,将处于创新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的某些产业、产品的生产、销售、研发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环节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跨区域迁移与投资。

一、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产业转移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紧紧把握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进行区域转移这一难得机遇,不断加大承接国际、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力度,利用河南省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存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吸引、利用国外和省外的资金,增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使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明显。

1.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一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河南省利用境外、省外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转移的承接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80.45亿元增加到620.47亿元左右,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也从1003.98亿元增加到了2743.40亿元。自从实施“大招商”活动以来,全省不断创新引资招商的方式、拓宽引资招商的领域。到2010年底,已经来河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家,国内500强企业达到128家;河南省已成为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抢滩的重要地区。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涉及领域和承接地分布较为集中。近年来,河南省境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来源地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来源于欧美地区的份额虽然有所提高,但比重仍然不大。2009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来源地的排名中,前5位分别是: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台湾、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投资,大多是内资公司为了享受外资待遇,来此注册离岸公司再返回投资。国内产业转移主要来源于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河南省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主要集中在河南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如房地产、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筑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这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河南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及其产业带,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鹤壁、新乡、许昌、漯河、三门峡等。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质量不断提高。河南省积极推行带动能力强的出口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带动了全省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2010年,河南省进出口额达到8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有16个和15个,进出口额超过16亿元的分别有9个和4个。进口排位前20名的企业占全省进口的比重为64.4%。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值450.18亿元左右,占全省进出口值的25.4%。

2.问题和隐患。虽然河南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规模增长很快,境外投资企业、省外投资企业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隐患。例如,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尤其是软环境方面问题较多;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政府有失诚信、文化环境较差等;产业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差,许多外商反映,产业、产品的配套能力不强,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目前来看,河南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还没有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圈;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功能配套不尽合理,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也尚未能显现;在产业园区发展上,河南省除了部分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园区有所建树外,多数开发区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产业园区已无土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区内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园内企业集群趋势不明显,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

1.生产要素注入效应。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具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这些条件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河南省的发展缺乏资金、技术知识等资源的支持,发展经济依靠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现在河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得到了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支持,促进了河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省经济的发展。

2.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关联带动效应,不仅会带动与转入产业相关的投入品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下游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与转入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一系列变化,如建筑业和服务业等。近年来,河南省承接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冶金、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新能源、房地产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与其关联性较强的农业、采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建筑业、运输业、仓储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省建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目前,产业集聚区增加到180家。2010年河南省全省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左右,累计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万家。产业集聚区内不仅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的企业集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3.产业地区转移对产业承接地的经济效应。一是产业转移带来了资本要素转移与资本积累。产业转移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有形生产要素诸如进口零部件、机械设备等以及大量的资本、技术的转移,也伴随着其他无形要素诸如生产工艺、管理经验等的进入。因而,接受产业转移能够填补产业承接地的期望投资和国内储蓄的缺口,迅速积累起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为区域经济的起飞创造条件。二是产业转移有利于承接地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增长理论强调,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产业转移在提升承接地技术水平的潜在重要性就变得非常明显。产业转移往往是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区域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区域转移。这种梯度性决定了承接地移入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一般要高于当地产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移入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发生作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输入的先进技术被承接地消化吸收后会促进承接地的技术进步,带动承接地的经济增长。三是产业转移带来了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了承接地企业的竞争力。移入产业与当地产业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营销手段等方面往往占据着竞争优势。一方面,这种优势能使移入产业打破承接地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局面,可以改善区域产业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在竞争压力下,当地产业要在移入产业的“阴影”中生存发展,将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或进行技术创新,加速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改变企业的产品结构,通过新观念、新设计、新工艺、新产品等拓展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因此,与产业转移相伴随的内外产业之间的竞争,能大大提高承接地经济运行的效率。四是产业转移可以优化承接地的产业结构,促进承接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大多数承接地产业结构的特征是资源、劳动的密集,而技术层次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大,先进产业比重小,先进产业的移入必然带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的迅速积累,引起承接地区域要素比重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将有助于承接地新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形成,使承接地产业结构中采用先进技术的部门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升级,提升承接地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使区域产业结构体现出升级的趋势。

三、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河南省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策略,创造条件,加速产业聚集,促进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1.审时度势,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和策略。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出现了多方向、跳跃式发展的新趋势,河南省要审时度势,科学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和策略,推动“五个转变”和“两个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五个转变”,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从注重单一引进外资逐步向引进外资与引进产业、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人才并重转变;从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承接资本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从承接单一产品向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偏重引进外资向全方位扩大招商、内外资引进并重转变;从主要依靠税收减免、廉价土地劳动力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向依靠产业优势、良好项目和优质的综合服务水平吸引投资转变。二是着力推动“两个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有机结合起来,把引进产业与促进全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进行整体规划,将各个产业尤其是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在全省的布局上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框架,按照比较优势、禀赋状况和地区分工原理,排出各地区支持发展和限制发展的产业序列;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引进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引进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尽量减少负面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

2.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一是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避开竞争激烈的领域。结合河南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及优势,重点发展以下产业:有色产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建材业、铝工业等传统产业;汽车及装配业、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超硬材料、生物医药等)及物流服务业等作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二是选择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区别国际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类型(包括扩张性、衰退性转移先进产业、适宜产业、传统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等),采取针对性策略,利用衰退性产业转移中转移区域让渡出来的市场,加强有一定基础和资源条件的产业发展,慎重选择高能耗产业,严格控制污染项目,避免经济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3.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产业集群是产业和区域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将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在培育产业集群时应注意:一是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由于产业集群的独特特点,只要定位合理,就能发挥其强大的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立足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制定出有河南省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实现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合理集聚和布局,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对于衰退的产业集群,则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以实现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二是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当前,河南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优势产业基地以及具有自主技术与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的规划和实施,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整体实力。着力推进洛阳、郑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郑洛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工业带的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省政府确定的5大食品工业密集区、8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3个铝加工产业集聚区、洛阳石化基地和5个煤化工基地以及一批纺织产业集群,以促进工业集聚发展。三是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资本、技术市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建立产业集群专项扶持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其竞争能力;支持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大企业等通过资产重组、合资、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引进外资、民间资本等多种渠道融资,以优化其资本治理结构,实现投资和产权的多元化,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带动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同时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益,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竟争能力;加快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促进技术的聚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掘和使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的作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以推动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争取国家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符合理论现实依据,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效率的不断提高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来自省外的投资资金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政府与企业要加强沟通,积极应对,抓住有利时机,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是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允许示范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积累经验。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跨区域合作新途径,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加强土地管理的有效办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用地需求;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展价格改革试点;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落实和调整承接产业转移的财税政策。承接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地方财政返还等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助推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借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性资金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正确导向作用。三是加大对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将承接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信贷、财税等手段,鼓励企业在河南设立研发中心,支持高科技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

[1]刘焱.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东纺织经济,2011,(10).

[2]陈艳玲,禄雪焕.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应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3]梁丹,李剑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产业升级对接的路径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赵雅坦,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猜你喜欢
集群河南省企业
企业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企业
企业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