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240)
在电子邮件(E-MAIL)、论坛(BBS)、博客(BLOG)之后,社会性网络互联网服务(SNS)又称社交网站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平台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社会性网络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所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按照这一理论,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一个陌生人,而每个人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终会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网络。依据这种理论而创立的社会性网络,是通过了进行社交拓展的。然而,通过“熟人的熟人”结识人只能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目前的社会性网络社交已远远超出了这个层面。例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的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的脸书、根据周末出游进行凝聚的驴友网等都被纳入社会性网络的范畴。近年来,社会性网络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重要力量,以至于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到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人类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实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人际关系的网络化与扁平化。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35亿,活跃用户达到1.5亿,年增长率为33.7%。流量监测系统显示,网民在社交网站访问的次数和停留时间在所有类型网站中排名第二,社交网站已成为广大网民休闲娱乐、获取资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社交网站的用户群体中,高中以上学历占68.8%,20—29岁人群占37.4%,而在校大学生则是社交网站的主力用户。社会性网络将传统的网络平台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与应用,具有开放性、相对真实性、界面优美、用户体验更加美好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安全性不足、信息鱼龙混杂的弊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各类网络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社会性网络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1.集合了各种网络媒介的优点,功能更加强化,界面更加美观。社会性网络将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及时通讯、个人空间、交友、无线增值服务、社区营销、社区搜索融为一体,技术上也进行了整合,突破了仅限于熟人之间交往的局限性,同时也借助了门户型社区如天涯社区的博客、相册、游戏、音乐、视频、电影、角色扮演等娱乐服务功能,集各种优势于一身。其内容更加丰富,界面也更加美观。清爽简洁的版式构造、细致准确的文字设计、清新醒目的导航定位、网页色彩的视觉张力、动态图像的合理取舍都使其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媒介。此外,社会性网络还实现了交互性、易用性优化,大大强化了网页的一致性、简洁性、逻辑性和可理解性,使得用户不仅能够认同网站的主要功能而轻松快捷地使用网页、高效迅速地接受信息,还可以得到感官上、视觉上、身体上、思想上的享受和愉快体验[1]。社交网站以多样的功能和愉悦的特性迅速将大批学生用户从传统的网页界面上抢夺过来,而学生们在用了这种新的载体后对其他同类传统网站的兴趣则大大减少。
2.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型管理模式。社会性网络的基本框架是由个人主页(包括日志、照片、状态、游戏、分享等)、本人的好友网络以及新添加的公共主页构成,它糅合了WEB2.0所主导的“用户产生内容”的价值理念,管理上以个体为中心,不拘一格,开放灵活。传统的贴吧是以话题分类为基本框架、用户ID为组成元素,还有版面、站务、区务、版务等管理系统约束,而社交网站则较好地实现了制造信息、交换信息、分享信息多样功能的自我管理,用户内容更加丰富,使用更加便利。
1.正面影响。第一,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一是降低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成本。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分制和选课制普遍推行,学生学习、自习、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较为分散,不再有中学那样固定的教室,与同学们也不再有较长时间的共处,能够深入相处和交流的只有同宿舍的室友,但由于一些学生长期在教室学习,因而同室友相处的时间也不多。尽管学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和社团活动的推行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但繁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使他们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交往活动上,校园社会性网络则开辟了青年学生结交朋友的新路径。校园社交网站可以时刻记录网友的活动轨迹并在朋友的生日等情况下给出提示,便于学生花费较少的时间了解朋友的动态,掌握好友的近况,及时地作出反应。二是降低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风险。网络信息的不对称给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由于交友不慎而造成的骚扰、伤害和其他恶性事件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风险。同其他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相比,校园社交网站要求实名上网,对学生的交友起到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作用,尽管这种保障还是有限度的。三是扩大了青年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在人人网上,用户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打破过去因为时间、空间等因素而受到的交往局限,还能过滤一些影响社会交往的因素,从而带来新的社会交往体验。一方面有利于因常年求学、工作等因素导致失去联系的同学和朋友关系重新建立,“使得那些彼此从小时候就悉心培养起来的友谊或经历长时间历史的考验的社会关系不会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变动而隔断”[2],另一方面有利于那些可靠陌生人的结识。例如,人人网以相似性作为联系人的纽带,通过对上学的学校、毕业的年限进行筛选,推荐你可能认识的一些人,从而扩大用户的交友范围,让他们有更多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只要置身其中,小型的人际关系网便可以扩张为大型的人际关系圈。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有很强的社交需求,在校园社会性网络载体上,由于彼此年龄和经历的相似性,对新生事物都怀有强烈的探知欲并希望通过分享得到支持与认同,因而成员之间先天的共同语言容易通过认同而产生聚合作用。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与社会性网络的功能相结合形成了社会需求与网络技术的对接,极大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第二,及时地反映大学生的舆情动态和思想状况。社交网站的订阅机制使得通过订阅与好友的链接,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好友的内容更新和别人的回应显示在阅读器上,从而建立用户之间高效的信息交流反馈模式。借助这种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由此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在第一时间对错误信息给予纠正和引导,对正确信息给予肯定和共享,由此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负面影响。第一,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社交。一些大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后由于不能及时地适应新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模式,在现实交往中往往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交往得不到满足,于是便利用社交网站逃避现实,期望在虚拟的世界里重建人际关系以弥补现实世界的心理缺失。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手段,而逃避现实世界沉迷于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的学业、身体以及现实交往都极为不利。第二,对社交对象缺乏充分的认知,造成交友泛滥。人人网等社会性网络能够提供的资料仅仅限于姓名、照片、学历、爱好等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只可以进行身份识别,却难以用来对他们进行深层的判断。有的信息不全,有的信息甚至是虚假的,无从查证。所以,网络交友容易忽略对交往对象的必要选择和认知,以致造成交友泛滥。第三,缺乏引导,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目前,我国社会性网络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网络运营商的自律和对相关信息进行基本的识别与过滤,并不能完全阻止不良信息的侵入。而现实中有部分用户在网上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约束之外,忽视社会影响,将社交网站当做个人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当做交友、诈骗甚至提供色情信息的场所,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违背社会公德、违背人际交往良好意愿的行为。一些社交网站缺乏正确的文化引导,各种信息杂糅,一些青年学生缺乏正确引导,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导致过分追求个性化、价值观念产生偏差、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淡化。
1.关注社会性网络的发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让校园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社会性网络更强调一种平等化,能够让师生更加平等地沟通交流[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校园社交网站的发展,积极参与学生的网络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这里提出个人困惑或对学校的建议和意见,教师则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实现一对多的网络交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大、更广,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通自己的人人网账号或者拥有自己的博客。在个人网络平台上,教师之间可以就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交流探讨。通过教师群体之间教育信息的共享,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共同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个人的空间开展工作,通过文章向学生展现自己的工作轨迹与心路历程,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减少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阵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见,与网络的结合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社会性网络载体并未脱离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并不对立,它只是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且逐渐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这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着力进行资源整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第一,在社会性网络发展逐渐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应当把学校的主流门户网站、校内的资源网站进行整合,促进信息的互通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方便与快捷。例如,校园的贴吧在社交网络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对此应当从版面和用户的话题分类等方面进行改进,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和解决。“易班”是上海市教委推出的一个新型校园贴吧网站,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仅限于上海市高校学生群,每个学校、每个学院、每个班级都有固定的页面,每个人也有一个页面。网上的班级和现实生活中的班级完全吻合,有班主任和班委。班级的页面可以发布各种通知,同学们也可以在上面传送学习资料实行共享。“易班”和人人网最大的不同在于,“易班”强调了个人信息的真实性,所有用户名都要求实名注册,每一个用户的真实性都要通过班级、学号、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审核,这个审核主要由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易班”强调了真实性,减少了娱乐的成分,更注重良性信息的引导。这种形式正在成长中,很多功能尚需完善。第二,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性网络评论员、引导员制度,对校园社交网站应实时监控,避免错误舆论和不良思想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蔓延。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使文化育人工作在网络社会中得以提升并成为现实社会中各项育人工作的有益补充,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1]崔莉.Web2.0时代交互式网页界面功能与审美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梁世敏,孙理等.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