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径

2012-08-15 00:43吴胜锋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阶层陷阱

吴胜锋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湖南永州425000)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针对当前国内出现的对我国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危险的担忧,笔者试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题中之义”这一命题出发,在全面分析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具体对策。

一、加快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这一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自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突破3000美元起,国内就相继出现了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提醒。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慢,这种担忧也越来越多。

“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社会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疲软,特别是内需疲软,导致过度依赖外需。二是能源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三是创新力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偏弱[2]。而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具有强劲的购买力,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的主要来源,是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高学历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普遍特征,他们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是社会创新的主力军,能够为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可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步伐是当前我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选择。

二、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一)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政策激励、教育推动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促进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呈现加速成长的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8月3日发布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称,中国城市中等收入者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城市近四成人已跻身中等收入者行列。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较大,分别达到了46%和38%。蓝皮书还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要突破50%[3]。虽然当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已经初具规模,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重。而且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构成依然比较复杂,还远没有达到稳定成熟的阶段,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规模偏小而且不稳定、收入结构单一、消费行为谨慎以及成员之间仍存在利益博弈等。

(二)当前影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及教育发展状况共同决定了该国或该地区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规模。当前,阻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根本原因。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是中等收入阶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更多的社会成员获得稳定、较高的经济收入,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虽大,但人均水平依然很低,中等收入阶层扩大后劲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了2011年的第2位。尽管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人均4000美元的GDP已位居世界第90位左右,但从人均收入来看,中国目前尚不及巴西和俄罗斯,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更大。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客观上影响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从产业结构看,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必然是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社会。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还不完善,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 年我国产业结构比例为 10.1∶46.8∶43.1,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离50%的标准还有较大的距离。

2.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基本原因。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策倾斜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政治基础。一般而言,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相关的政策主要有财产保护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户籍政策、就业和社保政策。以收入分配政策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我国基尼系数越过0.4的警戒线,2006年曾达到0.49,之后虽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接近0.5。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加大,“马太效应”愈加明显。财富向资本集中,收入分配向高收入者倾斜,普通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这种差距在通胀状况下更加明显,收入分配改革严重滞后,阻碍了中等收入阶层队伍的扩大。可见,目前我国在这些政策倾斜上的力度显然不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

3.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重要原因。高学历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普遍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规范化发展,文化水平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及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排名世界第104位。不仅如此,当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诸如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总体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成为制约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进一步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加快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步伐,努力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要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尽快在我国培育一个庞大、稳定、务实的中等收入阶层,使我国尽快由中等收入阶段步入高等收入阶段,既需要经济发展这只“看不见的手”又需要政府扶持这只“看得见的手”,既要通过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又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蛋糕”质量,还要通过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简言之,可以概括为:经济是基础,政策是保障,教育是支撑。

(一)加快发展经济,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经济的稳定增长,就不可能有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要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走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化的良好局面,为下一轮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的加速变动,会使得与之相联系的社会阶层的地位急速变化。现代服务业是造就中等收入者的巨大平台。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是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引进。一是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以电子商务为龙头,推进服务业企业信息化。二是要广开渠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和聘用优秀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2.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实施知识集群政策、产业集群升级政策与技术战略路线图,切实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与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对接、互动与融合,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大力挖掘工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保持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优势各异,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壮大优势产业。二是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一方面,要纠正要素价格扭曲现象,用价格杠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不断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总财富增加。另一方面,要正确应对生产要素供需的结构性变化。三是统筹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协调互动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具体安排上,要加大私有财产保护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构建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为低收入阶层提供有效的向上流动的机会。

1.完善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心理要件。完善私有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前提。一是立法保护,从宪法到民法、行政法、程序法等都要体现“保护”。二是市场准入,政府应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按国民待遇的原则,凡是外资可以进入的领域,内资都可以进入。三是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四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去除各种不合理负担。

2.加快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的理想模式不是没有差别,所以,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不是“劫富”,也不是“济贫”,而是使中等收入阶层扩大,成为社会的主体。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力度,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优化消费环境,深入推进消费安全工程,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大培育文化、旅游、信息等消费热点,扩大汽车消费,拓展服务类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尽快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从就业结构看,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其非农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必须达到80%左右。有序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进而转变为市民是促使我国占半数以上的农民步入中产之列的有效途径。要深化户籍改革,加快建立分类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机制,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问题,对于暂不具有落户条件的农民工,应积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实施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工程,开展农民工公寓及廉租房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纳入公共住房保障体系。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现有中等收入阶层。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必须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再扩大,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稳定现有中等收入阶层的重要保证。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特别是要重点关注农村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城乡未就业居民等弱势边缘群体的保障问题,加快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全国一体化,使尽可能多的人口可以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好处,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构筑最后一道保障防线。

(三)大力发展教育,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橄榄形”的社会,意味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在财富的拥有量上达到中产,而且在个人素质上达到文明社会的要求。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强大的智力支撑。只有大力发展公共教育,才能使更多的人攀登知识的阶梯,有机会进入中等收入阶层。

1.调整教育政策。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及农村教师待遇、重视留守儿童教育、改革完善职称评审体系、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支持民族地区教育,系统推进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公平、优质和多样化教育的权利,畅通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

2.调整高教结构。发展高等教育,可以使人们接受社会主导规范或中等收入阶层规范,可以改善并带动中等收入阶层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可以让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使大部分人可能拥有、分享进入中上层的社会资源,就职和晋升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减轻不同阶层之间的摩擦和对立。根据我国的实际要尽快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积极调整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努力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1]龚雯,杜海涛,崔鹏.我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N].人民日报,2011-07-25.

[2]肖国忠.多方着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光明日报,2011-09-07.

[3]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No.4——聚焦民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等收入陷阱阶层陷阱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陷阱
陷阱2
陷阱1
别被“中等收入陷阱”忽悠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