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考察
——兼驳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论

2012-08-15 00:43:04孙前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廉政马克思主义建设

孙前梅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考察
——兼驳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论

孙前梅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廉政文化是人类在廉政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学界探讨腐败成因时,廉政文化的缺失常被视为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认为,关于“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的说法其实是不完全符合事实的判断。目前廉政文化缺失的实质不是其自身的缺位、缺少或不存在,而是其影响力的弱化、主要功能的式微。为此,廉政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及其主要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宣传与廉政制度的建设,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高效展开,更重要的是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因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尤显重要。

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由此,廉政文化可大体界定为人类在廉政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廉政文学、廉政理论、廉政教育、廉政制度等。在学界探讨腐败成因时,廉政文化的缺失常被视为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吗?对此,我们不妨简要考察一下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状况。

一、基于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考察: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它的性质与指导思想直接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与指导思想决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强调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此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此后,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导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然也成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1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12。这就意味着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建设,又要体现中国特色。

坚持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主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其基本原理,而不是照搬某些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考察和分析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和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改革开放之初陈云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平息之后,邓小平指出:“这次出这样的乱子,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腐败现象的滋生,使一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了信心。”〔3〕1993年,江泽民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在庆祝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用两个“依然”强调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他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这些论述反映了党对腐败问题严重性的清醒认识,也体现了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活动的坚强决心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还要体现出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针对不同时期的腐败现象和腐败问题,从多角度关注,从不同层次和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与实践,创造了运动反腐、教育反腐、制度反腐等形式,营造了廉洁的社会氛围,在客观上逐步推进了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进程。

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以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终极价值目标,它内在地要求为此奋斗的政党坚决杜绝贪腐,要廉洁执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指导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和逐渐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廉政文化自身建设的过程。从此种意义上试问:廉政文化何时缺失过呢?

二、基于制度构建视角的考察:当代中国廉政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制度是反腐倡廉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廉政制度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党一贯重视廉政制度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朱德就曾从制度层面对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的违反政策纪律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原因在于我们党内的教育、党内的生活、党内的制度,特别是党内纪律的执行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点。1956年9月,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报告中分析党内腐败问题时指出:“在党领导了国家政权之后,党内贪污腐化、违法乱纪、道德堕落现象有了某种程度的发展,这种现象必须坚决制止。过去我们进行了反对贪污浪费和违法乱纪的群众斗争,……在今后,我们还必须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堕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堕落分子清除出党。”〔5〕同时,在报告中刘少奇强调了制度在加强廉政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健全法制法规的任务。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度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6〕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用监控机制。

在实践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对廉政制度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可贵的成果。1952年政务院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该条例不仅界定了贪污罪,而且明确规定了惩治贪污罪的基本原则、刑罚措施,这是新中国建立后廉政制度建设史上的最初尝试。改革开放后,历经30多年的新探索,廉政制度建设取得新发展。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监督机构,成立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其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此后,中央纪委等部门逐步颁布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反腐倡廉基础性法律,如《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公务员法》等。此外,还实施了相关的监察、监督措施,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局等专门的组织机构。

尽管上述有些规章、制度并没有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到位,但由此得出廉政文化缺失的结论未免过于片面。

三、基于教育视角的考察:当代中国廉政专项教育的开展与推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的作用,在廉政专项的教育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通过运动的方式实现的。一是整党、整风运动。1950年,党中央发出在全党进行一次着重整顿党的干部整风学习的指示,以消除在党内一部分人中滋长的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1956年11月,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警惕和防止干部特殊化和脱离人民群众”,次年4月,党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强调指出,“在全党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以坚决杜绝特权思想、单纯行政命令主义甚至打击压迫群众以及立场不坚定分子沾染旧社会作风的残余现象。二是大规模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运动等。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经过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依法处理,有步骤、有秩序地处分了有各种问题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次年1月,中央又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三反”、“五反”运动两者的结合,清洁了党员干部队伍,荡涤了旧社会的遗毒,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反腐倡廉教育运动。

整党、整风运动及“三反”运动等,旨在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得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能够在执政的情况下保持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其教育的直接对象是广大党员及国家干部尤其是高级党员领导干部。改革开放后,廉政教育不仅在方式上,而且在教育对象上都有了新的发展。2005年1月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到2010年,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把反腐倡廉理论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安排学习。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保证课时。对新任职领导干部进行廉政培训。党政主要负责人定期讲廉政党课。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宣传部要切实抓好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后,反腐倡廉专项教育有了新的进展,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的特征。从专项教育对象上看,不仅重点放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各级机关工作人员和党员群众,也明确包括全国大中小学生,使反腐倡廉专项教育辐射到全体社会成员。从专项教育方式上看,逐渐形成了灵活多变的多渠道教育局面:一是使反腐倡廉专项教育教学进课堂,如各级党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和大中小学校的相关理论教学,增设了反腐倡廉课程;二是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学习、宣传活动,如“三讲”学习宣传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宣传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宣传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宣传活动、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学习宣传活动以及向先进模范人物的学习宣传活动等,各类活动中都把反腐倡廉作为重要内容;三是各种形式的创建、评选活动,如文明创建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等;开展“双百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在评选、创建活动中把是否廉洁奉公、是否具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等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四是加强廉政教育基地建设。2008年7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启动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命名工作,2010年5月正式公布了包括一大会址、毛泽东纪念馆等在内的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随后各地方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也陆续启动。在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中,中央纪委监察部强调指出,各地各级各类廉政教育基地,要不断完善廉政内容、突出廉政主题、提高教育效果,把基地建设成为广大党员接受廉政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培养廉洁意识、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廉政知识、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提供文化支持并营造良好的氛围。

由上可知,多层次、多途径的廉政专项教育局面正逐渐形成。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廉政专项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及考评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廉政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薄弱环节,但倘若由此得出廉政文化缺失的结论,很显然也是不尊重客观事实的。

四、基于精神产品视角的考察:当代中国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与宣传

廉政文化产品主要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学艺术等为载体,以宣传廉政理论和制度、弘扬廉洁思想及价值理念的诗歌、小说、书法、戏曲和影视等精神产品,体现出进步的廉政内容与优秀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因此,创作与宣传优秀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党明确提出发展廉政文化以来,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蓬勃发展,宣传工作的开展也如火如荼,大大增强了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的力量在逐步加强。2009年12月,中央纪委、新闻出版署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把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系统研究”,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支持的廉政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把廉政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及党员教育经费支出,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受此政策影响,廉政文化理论研究的队伍在原有基础上又有较大发展,目前,除较早成立的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外,近年来,天津大学等近九十多所高校都相继成立了廉政理论研究机构,一些高校还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成立研究中心,推动地方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二是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日益丰富。改革开放以前廉政文化产品的创作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方面,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等。改革开放后,廉政文化产品丰富多彩,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廉政文化文学、影视等艺术作品,也创作了大量的廉政文化理论产品。据中国期刊网核查,在学界推出的廉政文化研究成果中,文章题目有“廉政文化”的共计近1 709篇,其中仅2010年就达338篇。影视作品,如电影《杨善洲》、电视纪录片《风范》、《热血忠诚》等。三是廉政文化产品的广泛宣传。较之于改革开放前,新时期的廉政文化产品得到更加广泛的宣传,除了运用图书、报刊等传统方式,借助文学、影视、戏曲、书法、剪纸等传统的艺术形式外,相关政府机构或部门还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和辩论赛,宣传廉政文化产品,传播廉洁理念,如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创建廉洁单位、社区和家庭活动;2008年年底,人民网反腐倡廉频道的开通及反腐总动员栏目的开设;2010年8月底,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廉政新闻频道“中国网廉政中国频道”的正式上线;等等。

我国廉政文化产品的大量创作与广泛传播,尽管在全国全面起步相对较晚,也存在着普及性不足等问题,但这也远不能以此成为判断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的依据。

总之,由上述简要考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中国廉政文化建设尽管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但“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其实是个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的判断。廉政文化缺失的实质不是其自身的缺位、缺少或不存在,而是其影响力的弱化、主要功能的式微。由此可见,建设廉政文化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提高它的影响力,难的是如何有效发挥其功能。新中国反腐倡廉的历史实践证明,廉政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及其主要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思想理论的宣传与廉政制度的建设,更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高效运作,更重要的是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因此,执政党自身的有效建设尤显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8〕由此,我们可以说,解决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的实质问题,关键在党。概而言之,廉政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求执政党重点、切实解决好两个“力度”问题,既要加大对廉洁奉公思想行为褒扬的力度,又要加强对行贿受贿思想行为惩罚的力度,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同步,才能避免廉政文化建设的“虚位”。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0.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96.

〔5〕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7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7〕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5-01-17.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G122

A

1009-1203(2012)02-0092-04

2012-03-08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廉政文化缺失研究”(2011sk214zd);安徽省高校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实践”。

孙前梅(1971-),女,安徽繁昌人,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廉政马克思主义建设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2-01 14:49:18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廉政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16期)2017-10-21 02:07:42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