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利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湛江524032)
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低碳生活的启示
柯利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湛江524032)
马克思消费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适度消费理念,强调依靠科技对产品可循环和再利用的循环消费理念,强调人类要不断增加对发展资料和精神产品的增量消费理念。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谋求绿色转型、倡导低碳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创造低碳生活必须依靠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正确认识绿色消费与消费不足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奢侈消费之间的关系;必须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人类良好的消费习惯。
马克思;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近年来,烟雾、酸雨、全球气候变化等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走低碳经济之路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低碳生活方式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中国共产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审时度势,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绿色转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模式,并要求人们的消费水平与经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既不能超前,也不能异化,也就是提倡绿色消费。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包含着深刻的、系统的适度消费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必要的需要就是本身归结为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的需要。”〔1〕马克思认为,应该根据生产力和广大消费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来确定我们所支配的资料能够生产些什么,然后进行适度消费。过度消费有负面的影响:“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住行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自然条件。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2〕
马克思消费理论是相对于传统消费观而提出的,传统消费观是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在这种传统消费观念的支配下,人类不顾后果地掠夺和开采自然资源,无尽地索取自然界的一切,由此导致了人类生存危机,如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马克思消费理论不仅仅倡导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与适度的消耗,而且更主要的是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强调“几乎所有消费品本身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废料重新加入生产过程”〔3〕。马克思还指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4〕117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废物是不存在的,排泄物是一个可变的物质,通过人们的再利用,可以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4〕95。这是我们需要把废弃物作为第二资源加以利用的前提和依据。马克思也特别强调,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使那些被认为不能利用的物质,在新的生产中变成加以利用的形态;特别是化学的进步,使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被发现并挖掘。
马克思强调要综合利用生产和生活的排泄物,使废物资源化,变废为宝,这是按照生态规律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有机融合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从而把绿色消费的理念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克思在其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5〕9,“消费直接是生产”〔5〕9,“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5〕9,马克思强调消费可以促进生产。马克思还认为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真正的节约,而劳动时间的节约就是发展生产力,同时也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和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首要手段,也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6〕。马克思说:“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7〕392马克思强调只有不断地加强消费主体的文化教育,提升主体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主体的素质,才能使消费真正成为“人的本质”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7〕392,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低碳生活即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消费结构低碳化、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它是指消费者经过理性的选择,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马克思消费理论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创新发展,重温马克思关于绿色消费的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消费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谋求绿色转型、倡导低碳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没有低碳技术就没有低碳经济,没有低碳经济就没有低碳生活。人类应该而且可以利用低碳技术来解决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等问题。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认识、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发现了许多原来没有发现的新的能源及资源的有用性质,增强了人们使用、保护资源与能源的能力,使得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方面,只有低碳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低碳经济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人们才有可能享受低碳生活。
“尽管实行边缘政策(brinks man ship)以及无休止的短期冷战战术,2012至2022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以军事冲突收尾,而是会不可避免地趋于缓和。是的,因为理智最终总是会占上风,推动创新与技术的转变,促使创新与技术的着眼点放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真正重大的问题上”〔8〕。未来世界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低碳技术竞争方面,谁最先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能在世界竞争中占居领先地位和掌握主动权。
绿色消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绿色消费不仅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且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人的生存的可持续性。因此,它强调在生存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为此,绿色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倡导人们追求生活的质量。我们现在提倡“低碳生活”,不是社会发展和水平的倒退,也不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不会影响我们整个民族的繁荣发展。其实,绿色消费并非消费不足,只是在保证我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条低碳高效的道路。低碳生活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更不会导致消费的不足。低碳生活最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碳减排”,不仅温室气体会减少,其他一些有害气体也会随之减少,最终气候环境将使人们受益。所以,人们应该把追求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当成一种文化使命和价值追求,以便更好地以服从自然秩序的方式生活着。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必须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一方面,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要以自然的再生产能力为前提,而自然界许多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对于这些资源,就不能过快地将其耗尽,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另一方面,人类将排出物返还自然,要以自然的“净化”能力为限,否则,就只能是对环境的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偏差,从本质上说是对低碳生活理念的弱化。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比现在多30亿,每个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全球资源却越来越少”〔8〕。许多人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不断挖掘消费潜能、刺激消费欲望,脱离社会发展现实条件和生态平衡而拼命消费,已经使人类发展面临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扩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关系,引导社会形成科学消费、循环消费的模式。”〔9〕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是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而无节制的奢侈消费并不是扩大内需的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它是以过度挥霍为特征,导致人类对物质的消耗最终达到自然界无法承受的程度,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也有损于自身健康。因此,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奢侈消费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公民过有意义的低碳式的生活,必须在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指导下,将低碳理念内化为人们应然的道德本性。应将低碳生活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德性修养、一种生存态度、一种价值观,应使人们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适度而有节制的消费资源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在消费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消费理念引导生产经营者向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转变。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我们应当自觉抵制,主动消费对环境友好、对健康有益的绿色产品。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各级党委、政府、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每一个人也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可以说主要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而不是生态系统自身。我们要理性审视人类自身生存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人类素质、文化价值、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宣传有助于低碳发展的低碳文化,树立有助于低碳发展的价值理念。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减少自己的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引领当今国际社会的潮流,更是履行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我们要继续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系列低碳活动,大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和低碳知识,倡导广大家庭践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之风,反对食品浪费,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抵制商品过度包装。要引导广大家庭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
无论是推进自然可持续发展,还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当前倡导的低碳生活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营造低碳生活的舆论环境和制度体系,使消费与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相适应,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6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美〕保罗法瑞尔.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创新之战〔N〕.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2-01-13.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F014
A
1009-1203(2012)02-0047-03
2012-02-15
柯利(1967-),男,广东湛江人,中共湛江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