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历程

2012-08-15 00:43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科学经济发展

郑 玲

(郑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河南郑州450007)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认真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历程,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是硬道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重大转变,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1.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目标。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此为指导,我们党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邓小平同时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共同富裕作为最终发展目标。

2.明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使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备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是经济发展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目标;既反映了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又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特别强调了反映国家综合实力的人均国民收入指标,以及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现了增长和发展的统一。

3.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邓小平始终认为,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4.明确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观。他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突出改革伟大历史作用的同时,他又提出了科技动力说,多次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系统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素问题。

二、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反映时代变化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高度,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的发展观。

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江泽民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社会现代化依赖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只有造就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造就了良好的现代人格与现代品质,现代的社会制度才能建立起来并真正发挥作用。新的发展观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既体现了社会发展观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统一,又实现了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2.强调综合发展。社会发展包含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平、文化进步等多方面。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是基础,但并非发展的全部内涵。人们在谋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追求社会公平、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的提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和互相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政治民主、公众参与、社会平等、文化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社会保障和精神动力。一个社会要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做到政治、文化、教育及人自身等诸方面的综合发展。

3.强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关系再认识的结果,是人类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平衡等难题所制定的战略对策。江泽民强调,人口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多而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以及持续发展。

4.强调开放性发展。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游泳,虽然我们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强,但是要奋力地去游,并且要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搏风击浪的本领。”我国必须审慎地处理世界发展与本国发展的关系,寻找并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1.坚持发展的人本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使发展由“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转变为“人、经济、社会”全面综合、统筹发展的新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2.坚持发展的全面性。胡锦涛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全面性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社会的进步,就不是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必须同时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全面进步。

3.坚持发展的协调性。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达到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

4.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持久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绿色生产,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将当前与长远、当代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猜你喜欢
科学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