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新论断

2012-08-15 00:43吴德慧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吴德慧

(许昌学院社科部,河南许昌461000)

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推进划分为四个阶段:1956—1966年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阶段;1978—1992年是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1989—2002年是江泽民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2002年至今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我国改革开放前走过的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新路。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过5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论述相比,十八大报告增加了三句话,这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要求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了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共中央在及时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标志着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路日趋完善,提醒着全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1],看做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今天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应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针。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袖人物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

共同富裕是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初衷,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根本原则。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在分享发展成果方面仍有较大差距,部分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在改善就业、住房、医疗、上学条件等方面,群众有更多期待。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时间已经过半。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共同富裕,任务繁重而艰巨。为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论述,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公平正义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辩证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就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也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4]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党的十八大的主题仍然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代表的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及前进方向,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要立足我国实际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双重含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废。

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在十七大报告论述的基础上加了三句话,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更加科学、完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第一次统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当今中国国情,成功地指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不断被实践验证了其正确性。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2011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在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三十多年来我们党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容的全面系统提炼和概括。

十八大报告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旗帜的力量要靠道路来凝聚。道路决定出路,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历来是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旗帜又是以理论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旗帜居于统领地位,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旗帜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现和展开。旗帜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支撑,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以旗帜为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践之中。

三、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新论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关于党的思想路线,中共几代领袖人物从不同角度加以强调,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虽然他们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就是无论中国的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国情就是实际,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

我们过去因为对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一个什么发展阶段认识不清,致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不少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党的十三大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的高度加以论述,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强调“两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8]。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可见,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党的十八大报告,都强调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前几次党代会不同的是,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高度,目的是让全党认清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绝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才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方向,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作了深刻阐述和具体部署。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对党的基本纲领的坚持、完善和深化,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的具体实践,首次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更加明确地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党的十八大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迫切期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为什么要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总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而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推进现代化的问题。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9]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地干下去。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实践证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清醒认识我国国情,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四、首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郑重提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胡锦涛关于“四个特色”的精辟论断,从新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以新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全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历史创造活动,它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始终由实践来开拓、由实践来推进、由实践来检验、由实践来完善,实践特色必然要成为其首要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生根发芽到成长壮大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努力实践达成的,也都为其实践特色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注释和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集中体现于它形成了赖以实现前进目标的实践化形态。抓好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这项工程,是我们党不可回避的重大战略课题和任务。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是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其间会不断遇到需要努力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也不应当停留在同一个水平上,必须通过丰富实践特色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始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引领指导,又不断孕育催生其所需要的科学理论,因而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呼唤理论又催生理论、依靠理论指导又带动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形成了赖以引领促进自身发展的理论化形态。

在当代中国,只有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不断丰富其理论特色,努力深化方方面面的规律性认识,才能谱写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进一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分析研究问题最正确、最管用的思想武器。因此,必须把它作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基本路向。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列宁曾指出:“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表现出各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造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从一开始就熔铸和展现着民族特色。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搞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增进社会主义民族化。只搞现代化,不抓民族化,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发展大格局中就无法形成自己特有的优势,所谓伟大复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只有大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多地摄入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实现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大复兴目标。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决定性的环节在于深入搞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的紧密结合。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尚且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恩格斯讲的社会主义跟今天的社会主义肯定有不同的内容,甚至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形态。时代是变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强调的是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顺应时代潮流而表现出的一种世界特性。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市场化都会让社会主义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色,这就叫时代特色。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高扬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深切地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从而形成更加充满时代气息的进取强音。“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基础,“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依据,“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风格,“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表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互相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布局之中。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66.

[4][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14.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7]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2).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