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芬
(中共额敏县委党校 新疆 额敏 834600)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和使用,确保他们在基层一线不断磨练意志、锤炼品质、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2008年以来,额敏县先后有29名高校毕业生通过选聘进入村队(社区)开展工作,截止目前,1名大学生“村官”经组织推荐考录为自治区选调生,现有在岗大学生“村官”28名,分别任职于11个乡镇的22个村队、6个社区,其中,男性5名,女性23名;汉族14名,哈萨克族5名,维吾尔族5名,其它少数民族民族4名;党员8名(其中预备党员1名),团员18名;本科学历12名,大专学历16名。
(一)严格程序条件,精心组织选聘。一是广泛宣传动员,确保不留死角。及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社区服务信息报等载体发布招聘公告,广泛宣传动员,让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参与选聘工作。同时要求乡镇党委、村队(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会议、张贴公告、大喇叭宣传等形式,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二是严格选聘标准,做好资格审查。按照塔城地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纪检、教育、团委、公安、人事等部门业务骨干组织资格审查工作,坚持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严格把握选聘大学生的基本条件和素质标准,对报考人员的学籍、年龄、政治面貌等进行了严格审查,确保真正把思想、素质、品行等方面表现优秀高的校毕业生选出来。三是规范测试程序,确保公平公正。根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需要,将测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步进行。在命题、评卷、面试、计分等重要环节,均有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保证选聘工作在透明、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四是落实检查项目,做好体检工作,体检过程由工作人员全程监督,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杜绝检查结果的外泄。五是开展岗前培训,强化培养锻炼。对体检合格的拟聘人员,进行为期两周的岗前集中培训,培训方式以课堂教育、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培训内容涉及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基层党务工作知识、基层组织重点工作、基层工作方法、区情县情、农牧业生产基础知识等,使大学生“村官”能够了解政策、掌握方法、熟悉民情、少走弯路。
(二)落实待遇保障,夯实工作基础。一是生活安排做到细致周到。县委早安排、早部署,在到村任职前就要求乡镇党委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吃饭、住宿及办公场所等问题,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提出严格要求。并设立大学生“村官”热线,及时为选聘生释难解惑。二是待遇落实做到全面及时。乡镇分别与选聘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签订为期3年的选聘合同书。及时做好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生活补贴标准的测算、申报工作,并按月足额发放到人。同时,建立大学生“村官”生活(交通)补贴制度,由乡镇财政予以保障。三是职位确定做到科学合理。坚持“便于工作、利于管理、适于生活、保证安全”的原则,采取组织需要与本人自愿相结合、所学专业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考虑每名大学生族别、性别、政治面貌和专业特长等情况,合理确定任职村队和所担任的职务。
(三)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制定出台《额敏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基层干部队伍统一管理的范畴,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宏观管理,乡镇党委负责直接管理,村党支部负责具体管理。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专人负责制度、生活保障制度、大学生“村官”工作汇报制度、定期工作例会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做到有章管人,有章理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建立大学生“村官”QQ群,落实定期谈心、生病看望、节假日走访慰问等关爱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以感情留人。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聘用期内必须在村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三是实行目标管理。县委组织部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例会,每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书面汇报,畅谈工作体会和实践经验,互动交流,学习提高。每年初,大学生“村官”根据所在村发展情况向村“两委”提交工作计划审核后报乡镇党委审批;乡镇党委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结合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分工制定目标考核细则,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平时检查和年终考核的依据。通过交任务、压担子,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激励机制,疏通流动渠道。要求乡镇党委在培养发展党员、评优选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大学生“村官”。对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或乡镇干部后备人选,推荐参加公务员考录。2008年额敏县大学生“村官”古来·那毕,综合素质较高,通过地县两级组织部门推荐参加自治区选调生考录并顺利通过,目前已在我县玛热勒苏乡工作。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与农村工作需要不相适应。大学生们怀着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加入了村官队伍。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是初出校门,对农村的环境、现状了解不深,对农村政策、生产实用技术、农业经营管理、乡情村情及农村生活常识了解不多,同时,所学专业与农村生产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短期的岗前培训也只能使他们对农村有个初步印象,与农村工作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二)大学生“村官”作用难以发挥。一是大学生“村官”秘书化现象较普遍。由于大学生“村官”系特设村级组织岗位,主要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秘书化现象比较普遍,真正以村干部身份主抓生产工作的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二是由于乡镇现有干部队伍老化和整体素质较低,普遍存在缺乏人手的现象,使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由此成为香饽饽,被乡镇抽调到党委、政府工作,在村工作的时间得不到保证,每周最多也就是两三天,更谈不上为村里谋事创业。
(三)大学生“村官”真正想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不多。个别大学生选择担任村干部只是单纯为了解决眼前就业,他们认为自己工资较低,且没有编制,以大学生“村官”为跳台,随时报名参加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的想法较为普遍。部分大学生选择到村任职,看重的是通过农村的工作磨练,能在二至三年后,得到各级组织认可、推荐,在考取公务员时能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
(一)严把素质关,提高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坚持政治素质放首位,把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学习成绩优良、品行作风端正的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聘到农村基层工作。坚持专业对口,让大学生“村官”学有所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特点,在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计划安排中,应突出农业、农机、畜牧、林果、经济管理等专业大学生。
(二)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需要高校毕业生个人树立正确的态度,发扬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农村和农村工作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宣传有关政策、典型人物事迹、新农村建设成效等,把优秀高校毕业生“选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营造全民参与宣传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强化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根据大学生“村官”岗位特点,委托农业技术学院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专题培训,强化对大学生“村官”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能、市场经济运行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同时,教育大学生“村官”做好由高校毕业生到村官的心态转换。在工作中,组织经验丰富的乡村两级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帮带,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经常开展谈心,做好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四)提早谋划,探索合理有效出路。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就业政策,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并在手续审批、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倾斜。借鉴扶持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经验,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扶持其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创业。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参照教育系统5%人才储备编制计划,为乡镇设置5%的事业单位人才储备编制,从每年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选录纳入乡镇事业单位人才储备计划。对于政治上坚定、工作能力强、表现突出、上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满意的大学生“村官”,适时推荐他们考录公务员或选拔任用为乡镇领导干部,确保他们心里有想头、工作有干头、前途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