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原情怀与大山精神的践行

2012-08-15 00:44:26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大山高原情怀

叶 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论高原情怀与大山精神的践行

叶 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高原情怀与大山精神的提出具有其内在性和现实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凸显培育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内在必然性;市场经济与云南人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凸显出培育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迫切需要;坚持跨越发展这个关键,尽快缩小云南与全国发展的差距,凸显出培育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现实需要;警惕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凸显出培育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政治需要。

云南;高原情怀;大山精神;内在现实性;践行

在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树立‘高原情怀’,就是要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我们要立足高原,俯视高原,从中获取精神的营养,创造高原情怀。它包括:开阔的视野、创新的勇气、包容的胸怀、学习的态度;提倡‘大山精神’,就是要培养扎实、刻苦、努力、担当的工作作风,大山支撑着云南的蓝天,架着云南的山河,也彰显着云南人的精、气、神。陪伴大山,仰视大山,我们要从大山得到启迪,具有大山精神。也就是:信念坚定、扎实苦干、不断进取、勇于担当。”①

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的提出,体现了一种思想解放下的强烈的特色意识和实践意识,即重视对云南基本省情、现实省情和发展省情的分析,客观认清现实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克服;以开放的态度向别人的特色学习,把握云南的“特色”又善用“特色”,不是在封闭中使自己的特色萎缩,而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形成更高层次的云南特色。这种特色、实践意识是体现云南发展实际的,符合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秦光荣在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就我省而言,纵向比,发展成就显著、变化令人鼓舞;横向看,即使与周边省区相比,原来跟云南发展条件相当的或不如云南的,现在都已赶超云南,云南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在未来的五年中,云南将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艰难奋斗的进程中,培育云南人民高原情怀与大山精神,就更加显得及时和必要。

一、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决破除阻碍跨越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云南的跨越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纳入这一过程的,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如情感、感觉、情绪等等)及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

1、自然地理的阻隔,思想观念更新的迟缓,严重地制约着云南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②从云南看,第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山多、林密、水长,过去长期偏于一隅,与外界隔绝,但云南文化独特,多民族、多区域文化相互融合,孕育了云南人本真的人格特征。云南人民善良醇厚,不以恶意猜度别人;云南人民热情真诚,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以最真的笑脸对待别人;云南人民率真开朗,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该歌则歌,该舞则舞;云南人民宽厚大气,同情弱小,悲悯世人。这些都是为人所称道的美德,也是云南人民历久弥新的优良品质。”③第二,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之巅,山地占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4%,是处处具有大山特征的省份。从云南历史上看,尤其是在人类交通能力极其有限的年代,大山阻隔了云南人走出去,也阻隔了外面的人走进来。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与外界缺乏广泛的物质文化交往,造成了云南的封闭和发展的迟缓。客观地看,云南的大多数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光照充分,雨量充沛,资源丰富,稍有劳作,即可满足云南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无形中有着“小富即安”的满足感;云南山高坡陡水深平地少,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云南人生理和心理上习惯了缓慢平静的生活,加之交通不便带来的封闭,少了强烈的进取心和创业精神,“等、靠、要”的意识较为严重。云南人思想观念更新的滞后性与目前的精神状态,对云南的跨越发展有强大的阻滞作用。可以说,思想观念更新的迟缓,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云南跨越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继续承和发扬云南人民的优良品质,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二是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起作用,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即是说,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变成物质力量,反作用于物质的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正如秦光荣所指出的:“时代在发展,世事在进步,我们有的集体人格也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有的甚至对云南现代文明建设起到了阻碍作用,如随遇而安、视野狭隘、不思进取、自以为是等。”④为此,第一,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不断克服思想观念方面的不足。要培育“开阔的视野。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提升理念、思想的厚度和深度。要增强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能力,能够用国际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增强理解和领会国家战略部署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之中;要增强历史眼光,不仅看到事物的现在,也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要增强科学眼光,能够洞察科学技术和理论的最新成果,并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⑤第二,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大跨越。为此,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⑥培育一种能远视世界、直面现实、创新实践的能力,使云南人的思想意识沿着经济社会发展同一方向起助推作用,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创造新的业绩。

二、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进一步完善云南人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就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市场经济与中国人结合的复杂过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是人们价值观重塑的问题。实现云南跨越发展的目标,需要强大的文化作支撑,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作精神动力、凝聚人心。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云南人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考验过程。由于市场经济的双刃剑作用,从正面效应看,云南人打破人身依附关系,以尊重个性和创新为特征的文化启蒙还处于初级阶段,支配云南人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模式还不完全是由市场经济塑造的,自发的经验型和情感型的非理性价值观念,还强有力地影响着云南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社会活动中,以非理性行为对抗理性的情形还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与云南人的非理性行为结合,致使云南人在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1、集体与个人、自主与依附、人情与理性、权力与能力等价值取向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例如,在义与利关系的处理上,理性思考是要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而事实上,非理性的以人情和情感对抗法制和规则、见利忘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非理性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深层文化阻滞力。

2、一些人在人格方面存在冲突与分裂。一是言与行的分裂。说的是现代理念,行的是传统做法,讲的是市场经济,行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例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家都会讲,甚至有的领导干部讲得非常好,但在实践层面,一些地方在具体实现这些理念的某些方式和做法却是陈旧落后的。二是身与心的分裂。有些人的物质享有十分现代化,但精神却回到了传统社会,“现在,有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晕晕乎乎、头脑发热,不能正确认识价值问题,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导致精神支柱坍塌、人生方向迷失,有的甚至守不住党纪国法的底线,最终走向腐败堕落,教训是极其深刻的”⑦。三是自由与自律的分裂。一些人大谈自由、争取自由,但对自己的行为不控制、不约束;一些人要行使自主权利,但对后果不愿承担责任。

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和云南人结合的过程中,云南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格类型等方面的冲突还没有得到解决,而“当前,根据国家总体部署,我省肩负起了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历史责任,这是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仅需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努力工作,也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格特征,建立更加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⑧这就要求云南人化理论为品格,完善人格意志。既保持各民族良好的人格精华,又要坚决摒弃历史遗留下来的非健全人格的沉重包袱;既在“高原”又超越高原,既在“大山”又超越大山。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方面,在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方面,更加注重人格的塑造:一是要有包容的胸怀。“要形成包容的宇宙观,厚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敬重山岳湖泊,善待花鸟鱼虫,自觉履行维护自然和谐、平衡的责任;要形成包容的生活观,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人和事,谅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支持善举,辅助幼弱,促使人际和谐;要形成包容的事业观,强调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虚心听取和领会不同意见,鼓励创造和探索,宽容挫折和失败。”⑨二是要勇于担当。“提倡乐于作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促进发展的好风气。要积极主动干实事,实干是最硬的功夫,最大的落实,任何事情如果只是坐而论道肯定不成,要切实把我们的思想、责任和勇气转化为一件件具体工作,一个个具体环节,一项项具体责任,推进实践,促进发展;积极主动解难题,前进就有阻力,发展必有矛盾,只要敢碰敢触不回避,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积极主动挑重担,要面对困难无私无畏,面对危机冲锋在前,面对机遇紧紧抓住,面对失误敢于负责,在具体入微的工作、生活各方面体现出我们的精神和素质,赢得人们的敬重和理解。”⑩三是要以人为本。在道德品格上,要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个人、自我和个性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自主性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形成云南人的具有整合凝聚功能的共同价值观,助推云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三、扭住跨越发展这个关键,尽快缩小云南与全国发展的差距

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指出:“就我省而言,纵向比,发展成就显著、变化令人鼓舞;横向看,各省区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和制约我省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立足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紧扣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着眼潜力巨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发展省情,我们必须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云南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我们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在“三发展”中,关键在跨越,重点在加快。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改变不了发展滞后的现状,解决不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常态的发展并无什么奇迹可言,跨越性、超常规的发展,才是奇迹出现的前因。云南只有坚持跨越发展,才能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早日实现各族群众富民强滇的美好夙愿。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同志在云南省委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跨越发展已经具备了内生的力量。云南要实现经济总量的跨越、发展方式的跨越、经济结构的跨越、产业层次的跨越、对外开放的跨越、民生保障的跨越。”然而,云南跨越式发展面临的矛盾是复杂多样的,需认真研究,稳步解决。

1、实施跨越发展,云南发展中面临的矛盾会极其复杂。跨越发展的实现,是以时间和空间的缩短、超越而迎头赶上。即在短时间聚集一切于云南有用的因素实现超常规的发展,短时间完成发达国家(地区)长时期(不同阶段)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同时,发达国家(地区)长时期在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会在云南跨越发展中显现,使云南来不及在短时间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使云南的发展面临的矛盾极其复杂,肩负的任务极其艰巨、繁重。

2、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其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跨越发展在带来奇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展与代价的矛盾随之而来,发展的速度越快、持续的时间越长,前冲的惯性也就越大,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而实际上,经济发展本身并不能解决其所带来的后果。因此,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好字当头、快字当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牢牢抓住扩大投资、消费、出口的关键环节,采取创新性举措,率先在最具潜力、最有优势、最能见效的领域实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因此,要从容应对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就迫切需要培育“高原情怀、大山精神”凝聚人心,形成精神合力,支撑云南人为实现发展目标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一是要培育创新的勇气。“要用人类发展的最新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进一步形成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行动的习惯;要大量研发、引进吸收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成果,全面提高云南的生产力水平;要形成独特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重点、难点的思路和办法,创造切合实际、富有活力的模式和体系。”二是要扎实苦干。“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对事业、对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扎扎实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涉及云南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做,决不能抱着应付塞责的心态,更不能有弄虚作假的想法;要专心做,集中全部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于工作上,沉下去,深下去,不受干扰不分心,以优异的工作成效示人;要主动做,超前谋划,大胆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推诿,不扯皮。”⑪

四、警惕部份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学习创新,增强实现跨越发展的能力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指出:“办好云南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

1、精神懈怠,就会放松学习,造成本领恐慌。人是需要精神的,精神力量对物质有着重要的反作用,人的本领有大小,但只要一个人精神面貌好,有不懈的上进心,那么,他通过后天的学习就会使自身本领得到加强。但如果精神懈怠了,尤其是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⑫

2、精神懈怠,就会导致工作懈怠,造成工作水平下降,甚至有脱离群众的危险。精神是一切行动的内在动力,是激励、鞭策人们战胜艰难困苦、超越消极自我的最有效力量。如果精神懈怠了,工作状态不佳,得过且过,见到好处争,见到困难避。久而久之,一些干部就容易放松对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的改造,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日益淡泊,就会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针对精神懈怠的问题,一是要变革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实现精神层面的转型。要不断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学习,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学习党的一系列基本理论作为振奋精神、提升思想境界的基础,要“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保持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不动摇,保持对善良和美好的追求不松懈,不管遇到什么曲折和干扰,都坚定不移地做云南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建设者,做我省改革发展的推进者、维护者。要以理想作明灯,以忠诚为基石,以信仰当血脉,形成云南人民良好的品质;”⑬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以理论的与时俱进引领行动的锐意进取,以思想的坚定统一保证工作的步调一致,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⑭二是要树立一种永不满足、永不停顿的精神,不在成绩面前狂妄,不在挫折面前气馁,坚持不懈把云南发展大业推向前进。“要戒浮躁,防止浅尝辄止,防止一遇困难就退缩,防止不谋实事做表面文章;戒短视,增强大局意识和战略思维,强化整体布局和长远利益;戒骄傲,不能有一点成绩便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得意便猖狂;戒享乐,胜由俭败由奢,决不能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过度享乐会消磨我们的坚强意志,腐蚀我们的崇高理想,将对成就云南大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⑮

目前,云南正处在蓄势待发的重要历史关口。能否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能否抓住机遇求自身的最大发展,是对云南人的重大考验。我们要在胸怀和胆识、智慧和能力方面“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⑯

注释:

①③④⑤⑧⑨⑩⑪⑮秦光荣:《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追寻云南人民更大的尊严和自豪》,《人民网-云南频道》,2011年9月14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⑥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66页。

⑦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3月1日。

⑫⑬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讲话》。

⑭⑯秦光荣:《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F643

A

1671-2994(2012)02-0102-04

2012-02-26

叶 力(1964- ),女,云南楚雄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哲学。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大山高原情怀
春天的大山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你不来,我不走
当代音乐(2018年3期)2018-05-14 18:46:07
大山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