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转变背景下“90后”大学生党员的红色信仰教育

2012-08-15 00:44:26周明宝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信仰红色党员

周明宝

(浙江外国语学院 党委宣传部,浙江 杭州 310012)

代际转变背景下“90后”大学生党员的红色信仰教育

周明宝

(浙江外国语学院 党委宣传部,浙江 杭州 310012)

随着越来越多“90后”青年加入党组织,高校党员队伍呈现出新的代群发展特征。学生党员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接受教育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信仰价值观的发展偏差。在新形势下,要紧扣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实际,不断优化高校党建工作体系,在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中有效地传承红色信仰,强化党性修养,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代际;新型党员;红色信仰;信仰教育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社会在变迁,教育事业在大发展,高等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越来越多“90后”青年升学进入高校学习,受党的事业发展的感召,经过系统的教育实践和培养考察,他们中的许多优秀分子被吸收到党员队伍当中。“90后”大学生的加入,为党输入了新鲜血液,保持了党的活力与战斗力。同时需要指出的是,“90后”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新群体和高等教育的新对象,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进而言之,在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高校党组织如何创新党员教育的模式、思路、方法、载体,通过不断锤炼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有效吸引和凝聚更多青年人强化红色信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使其成为政治过硬、全面发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90后”大学生党员的代群特征和信仰偏差

1、青年党员的代群特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社会个体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党员的成长有其鲜明的代群特征。研究者姚桓认为:他们从改革开放中接受的影响、吸收的营养和能量远远超过上一代,这反映在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生活情趣等各方面。包括:热爱祖国与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政治上基本合格;思想解放、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强,立志在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不再盲目崇拜西方,理性地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和差别,从向往美国梦到追求中国梦;自主意识强烈,崇尚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追求个性化全面发展,在个人生活上既重视物质享受又强调精神需求,追求高品位的生活。①“要面包也要玫瑰”,是对这一代人的概括。

2、“90后”大学生党员的突出特点。高校“90后”大学生党员,不仅具有青年群体的上述代际特征,同时,系统化的党员教育体系,使得他们的政治素养、公共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更加浓厚;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更强,接受新信息、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更加迅驰,自我实现的愿景也更加强烈;历经汶川地震等灾难教育和奥运、世博精神洗礼的他们,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及未来走向的思考也相对更加深入。

3、“90后”大学生信仰偏差的表现。对于独生子女为主体的“90后”一代来说,大学阶段是培育其社会性成人资格的成长阶段,教育的深层赋予着“90后”青年大学生深刻的智力启发、精神支持和价值观引导。心理学认为,信仰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并具有行动指南的价值意义。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有无信仰和信仰的正确与否都将关系到他们人性的发展及人生的前途。②当前,“90后”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强烈,信仰意识流总体上较为健康向上。同时,受各种环境因素和自我发展不足的影响,信仰体系的建构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从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出发,“90后”大学生的信仰偏差主要表现为信仰的失落、多元化、多变性与实用化的倾向;“无聊”、“空虚”是当代中国一部份大学生精神状态的写照;信仰的对象既有来自西方的,也有来自东方的;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金钱主义、权利主义、科技主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家学说、道教和一些封建迷信等等。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导致了大学生信仰的模糊与迷茫。此外,在现阶段,由于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以及我国社会尚缺乏有效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使得半社会化的大学生的信仰,在表现出多面性的同时,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多变性与信仰的实用主义。

4、“90后”大学生党员信仰偏差的成因。正确的信仰和理想是个体自觉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90后”大学生党员的信仰偏差主要体现在入党动机及其日常行为实践上,入党动机偏差是一直贯穿其信仰偏差的潜伏性成长心理。在新形势下,党内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和滋长、社会公平正义的不完善(如收入差距过大,毕业生群体的“蚁族”性蜗居等)、市场经济的功利牵引、国际开放下的多元价值冲击、互联网上局部的失序民主、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应试思维、宗教思想的乘虚而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不足(如毕业就业等现实选择与生涯规划相脱离)以及“90后”青年党员的代群弱点等,综合作用着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开展及其效能实现。由此,除了基于正确的共产主义信念、信仰型入党动机外,“90后”大学生党员当前还主要呈现出单向度人生设计型动机、实用功利型动机、趋同从众型动机、投机摇摆型动机、感恩图报型动机等多种偏差性动机。

二、红色信仰传承:高校“90后”大学生党员的文化自觉

在当代中国,确立什么样的信仰,直接或间接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及社会精神风貌。发展的实践深刻地证明,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践形式的红色信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正确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新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民生建设的不断提高,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空前得到了提高,社会组织尤其高校党组织的红色信仰教育质量和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升华,在“90后”青年大学生党员身上,主动吸收、传承和传播红色信仰更加成为一种内在的文化自觉。

1、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得到强化。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党员骨干更加融入到了“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政治信仰实践中。

2、思想政治课受到欢迎和追捧,取得了“高满意率”。近年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出发,高校思政课从课程设置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加强,课程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得到了提升,“90后”大学生(包括学生党员群体)从“抵触”到喜欢,从感觉乏味到认为解渴,从被动学习变主动思考,思政课不仅深度启发了他们的人生之路,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自豪感。

3、随着红色经典影视剧的热播,青年党员们对草根化和个性化的红色偶像认同空前提高。偶像崇拜现象自古有之,它反映了人类在本体意义上的信仰追求。近年来,随着文化世俗化潮流的推动,红色经典也由过去单一向度的“高、大、全”走向通俗化,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亮剑》、《士兵突击》、《集结号》、《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和《风声》等军旅题材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在大学里产生了深层的反响;对个性鲜活、草根性的“红色偶像”认同,已成为“90后”大学生党员主动锤炼红色信仰的鲜活教材。

4、校园文化逐渐累积特色,红色实践和志愿服务成为“90后”大学生党员的生活方式。从锤炼政治社会化的素养要求出发,“90后”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红色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增强了成长意识、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建设、服务民生发展的能力。

5、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构建大学生党员的红色家园。高校全面加强了校园网建设,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网站及主题网站建设,同时加强了网络信息监管,并强化了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和网络舆情研判,使得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当前,依托班级、社团、公寓、网络党支部存在的“90后”大学生党员在和老师、同辈群体的互动中不断提升了网络政治意识和红色信仰力量。

三、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党员红色信仰教育的措施

1、紧扣高校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不断加强红色信仰教育。一是要把红色信仰教育纳入社会系统工程,搞好整个教育体系各阶段的对口衔接。二是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结合。社会改革应该成为信仰教育的有力助手,为学校信仰教育创造条件。三是要认真组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亲自体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帮助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红色信仰的重建。四是高校要加强青年学生党员的信仰吸引力课题研究,在信仰教育实践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完善高校信仰教育与管理体制。五是围绕解析“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等内容,融入红色历史经典和当下的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向课堂、社团、公寓、校外生活实践等的教育延伸,将专业学习、信仰课题研究、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和红色教育教学实践等有机结合,推进“红色经典”与党员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机融合。

2、巩固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在“高满意率”的基础上推进学科内涵的拓展和共享机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一是高校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优质课堂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要从大德育的视角出发,加快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步伐,以生活为本,构建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以课程为中心,形成新型的教学主体;以实践为落脚点,使高校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健全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品德及实践列入相关考核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要围绕“90后”大学生党员的需求实际,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区域主要是学习区、公寓生活区、文化活动区、互联网虚拟社区、亲情生活区和社会实践区,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导师的教育合力,形成做好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骨干力量。二是要科学设计教育平台,将他们的个体存在与团队生活、校园服务、社会服务相联系,设立服务时间、服务数量、服务指标和服务质量管理相结合的体系,将党员的日常思想和行为考察作为党员培养的重要平台,将党员教育和实践的功能嵌入到服务普通同学和社会事务中去。

4、要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党员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成为积极健康思想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一是要围绕理论焦点、校园和社会热点,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构建网上红色家园,延伸红色家园的思想深度和教育维度。二是要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加强红色信仰的宣传力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党员的红色信仰重塑。三是要在现有经验和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基于党员教师和青年学生党员骨干的网络监管、网络评论和舆情管理队伍,将其打造成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新兴主体。

5、专题传播红色经典和社会生活中普通党员的先进事迹,提升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偶像崇拜的品质。在校园生活中,要以大学生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开放式讨论草根英雄的人格魅力,以服务社会、服务校园的途径引导他们怀揣理想、背负专业、顶天立地,深入践行草根偶像的时代精神。

6、加强廉政文化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培养大学生党员骨干的廉洁意识。当前,一是要以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通过党支部、班团、公寓、网络和社团组织等平台积极搭建载体,在高校这一组织化的教育基地集中开展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以着力消减社会转型期党内腐败等现象对“90后”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负面影响。二是要探索学生党组织与纪委单位共建校内外廉洁教育基地,践行党员廉洁承诺制,使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党员成长为党的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注释:

①姚恒:《政坛年龄递减现象分析:80后党员需高度关注》,http://news.qq.com/a/20091204/002754.htm.

②崔翠利、余玉花:《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D642

A

1671-2994(2012)02-0091-03

2012-01-20

周明宝(1979- ),男,浙江丽水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宣传部讲师、硕士,浙江省青年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高校德育和党建。

*本文为2011年度浙江省共青团工作、青年工作重点研究课题(团浙〔2011〕52号文件)和2011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浙社规〔2011〕6号文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许如江

猜你喜欢
信仰红色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红色是什么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红色在哪里?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