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法
(西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西藏 拉萨 850000)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报告研究
刘开法
(西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西藏 拉萨 850000)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文研究中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报告的概况,着重研究不同时期每个主题报告产生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时代特点与历史影响等,将对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光辉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有所裨益。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报告;重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召开了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除了一大没有主题报告以外,至今在党的历史上已经有了十六个主题报告。这里的主题报告,指的是不同时期党的主要负责人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传统上称作政治报告。在党的历史上,每一篇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都是党非常重要的文献。它们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反映了党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和认识,主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过去几年工作的经验和党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梳理这些主题报告,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光辉历史,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很有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召开了7次全国代表大会,每次的主题报告都各有特色和不同的内容。
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一大没有主题报告。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及其通过的纲领充分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是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从此,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了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即人民民主革命的道路,向着压迫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展开了最勇敢最彻底的革命斗争,并不断地由胜利走向胜利。
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代表中央局作了《中央工作的概况及政治主张》的报告。在报告的政治主张部分,陈独秀着重阐述了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和策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同时,陈独秀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有了明显的理论突破:不再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的国家,首次提出中国是半独立的封建国家;不再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应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再空谈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应依据实际情况,逐步解决中国社会革命的问题。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决定中国革命要分两个阶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①
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独秀作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党的历史文献。这个报告对1921年7月党组织建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党与国民党准备联合的有关问题,开展工人运动的状况都作了全面而精炼的总结。陈独秀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在这个3500字的报告中,作为党中央负责人的陈独秀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对二大以来近一年的党的工作提出了批评意见。
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问题;强调了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党同国民党关系的新政策,即打击右派,争取中派,扩大左派。这是四大在理论上和政策上的新贡献。
1927年4月,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这个报告至今没有发现中文的原件,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从俄文本翻译过来的,译成的中文也有几万字。报告共分为为11个部分,革命形势及其发展和党的策略;关于资产阶级的作用;对小资产阶级的态度;土地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军事力量和革命的社会力量;革命基地和西北理论;国民党问题;改组军队问题;建立革命民主政权;财政经济政策。③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共四大以来历次重大的政治运动和党组织、工农运动的发展状况,但是,报告的整个基调是右倾机会主义的,报告既没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又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反而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
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书面主题报告,总结了从1925年到1927年中国革命运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党在今后的策略和任务。报告分为3个部分:中国革命领导权之争;中国共产党之过去和前途;中国革命的当前问题。④
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大会书面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发给代表审议,没有在大会上宣读。中共七大有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这与其他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有很大的不同。七大的书面主题报告《论联合政府》系统地总结了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由于执行两条不同指导路线而取得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也是党的政治路线。报告在论述具体纲领时指出,最重要的是建立“联合政府”。报告还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⑤
从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题报告都是在战争年代产生的,其内容主要是在探索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的主题报告的内容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正确的,对当时的革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有的主题报告脱离了中国的国情,给革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召开了4次全国代表大会,每次的主题报告也都各有特色和不同的内容。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报告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报告还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⑥
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林彪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九大政治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形势以及党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提出了所谓“斗、批、改”的新任务。报告还对战争到来的可能性作了紧迫和夸大的估计。
1973年8月,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这个主题报告是由张春桥、姚文元等主持起草的。该报告没有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号召全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把“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过七八年又来一次”认定为“客观规律”,预言“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把批判林彪的“极右实质”列为首要任务等,这就全面肯定和继承了“九大”的错误,使“左”倾思潮延续下去。
1977年8月,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这个主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二是报告没有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错误判定“四人帮”推行的是一种所谓“极右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强调党的任务是“反右”而不是“纠左”,认为像“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革命还要进行多次,“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束”。三是报告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八项任务。报告重申党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⑦
从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题报告是新中国成立后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寻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产物。有的政治报告的内容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和错误,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这些错误,不能因为报告里的一些错误和问题,对报告里正确的合理的因素简单地加以否定。对于报告里好的元素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
改革开放新时期,指的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2年。在这期间,中共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主题报告。报告共分六个部分: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托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主题报告。报告共分七个部分: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⑧十三大主题报告的突出贡献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根据这个理论,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报告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⑨
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分为四部分: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报告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报告还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⑩
1997年9月,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报告共分十部分;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过去五年的工作;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报告特别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并提出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报告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作了全面的论述。⑪
2003年11月,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十个部分。一是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总结了十五大以来五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回顾了一九八九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对十三年实践积累的基本经验进行了全面地、深刻地归纳、概括和总结。十六大报告总结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代表”。二是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系统阐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⑫
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共十二个部分。一是报告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作出了回答。胡锦涛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〇二〇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报告强调,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二是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报告用三个“永远铭记”的警示性句子,回顾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奠基、开创和发展的贡献,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最新理论概括,进一步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认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⑬
从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题报告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揭示得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深刻。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引功能。
注释:
①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171页。
③④李君如:《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09、137-138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98页。
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276页。
⑦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⑧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⑨《回眸世纪潮》——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五大”珍典纪实(下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第2120-2145页。
⑩《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54页。
⑪《江泽民文选》,第 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1-49页。
⑫《江泽民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 528-575页。
⑬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D23
A
1671-2994(2012)02-0075-04
2012-01-23
刘开法(1973- ),男,山东临沂人,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