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安徽外国语学院 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1201)
浅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刘 芳
(安徽外国语学院 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1201)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但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意识不断淡化,艰苦奋斗精神越来越被忽视,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遗失,既有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更有学生主体艰苦奋斗精神意识的欠缺。针对这些原因,本文力图提出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内因、外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养;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八荣八耻”中提出,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把艰苦奋斗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强调,更彰显艰苦奋斗精神在现阶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笔者却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意识不断淡化,举止行为离艰苦奋斗的要求相差甚远,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着实差强人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拥有了未来。”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和践行,他们的成长成才就是在温室里进行的,难以想像面对风雨他们如何应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和践行,不仅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磨练成才的必修课,也是祖国复兴、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求。
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笔者对所带的2011级学生进行了设问式调查(既有本科层次的学生,也有专科层次的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答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如下的问题。
1、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都认识到,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阶段大学生仍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年代发挥的巨大作用,深深感染着当代青年大学生,而在世情、国情不断变化的现代,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也认识到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自身的发展将无法实现,奉献社会的理想也将变成空谈。
2、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具有时代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内涵也随之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在当今时代,艰苦奋斗的内容不再是过去的艰苦岁月里,吃不饱穿不暖,处境极其恶劣但仍然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奋斗到底,也不再是闻鸡起舞、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艰苦奋斗的社会大背景已发生变化,其具体的表现内容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物质生活较为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大多认识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领域将主要集中到学习、生活及以后的工作领域。
3、处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的层次划分较为明显,既有本科生,又有专科生,在专科生中又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划分。对收上来的答卷进行分析,发现层次水平较高的同学对现阶段仍然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认可度、执行度远高于层次水平较低同学,对待该问题的态度更加认真,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加新颖,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具有实践性,而专科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明显存在差距。因此,需要加以引导,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认识和践行。
4、家庭条件影响着大学生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认识的深度决定着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践行力度。不少家境优越的学生在答卷中毫不掩饰家境的优越、长辈的溺爱、生活的富裕,几乎从未想过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甚至是没有概念。但家庭较为困难的同学,则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理解深刻,见解独特,能用自身的实践来论证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因此,家庭条件因素使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和态度两极分化明显。
5、理论有余,行动不足。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亦有不少同学认识到或已经在用艰苦奋斗精神来指导自身的生活和学习,但从整体上看,作为在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巨大成果中生长的一代,他们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更多的停留在作业中、口头上,说的多做的少,想到的多实践的少,言行不一。稍遇困难或挫折,就开始打退堂鼓,依赖性较强,惰性较严重,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艰苦奋斗的内涵和要求,也无法切实做到运用艰苦奋斗精神来指导自己生活和学习,艰苦奋斗意识较为淡薄。
1、社会的负面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社会转型日益加速的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并继续保持较好势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部分国人的道德修养却不断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时很猖獗,优良道德传统被抛弃,社会风气江河日下,古老的礼仪之邦似乎面临着“礼崩乐坏”的悲剧。更加不幸的是,这些不正之风也严重地侵蚀着纯洁的校园,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在讲述理想信念一章时,一位学生说以后想当一名教师,问其原因,只因教师工作轻松;很多学生都说自己想当公务员,原因是稳定、待遇高;更有一名同学,在论述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时,直接说到理想的实现要靠家里的关系,工作的升迁要靠领导的赏识。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但他们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没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没有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社会继续用那些“现实”来影响、侵蚀着我们青年一代,这种“宝贵资源”恐怕转身即变成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2、学校教育的缺失。在大学以前的学校教育里,学生一切向“分”看齐,“分”是命,高考是方向,大学是终点。在这个阶段,莘莘学子,为理想的大学而奋斗,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充分发挥了艰苦奋斗精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不幸的是,这种在大学牵引下发挥的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自觉的精神活动,更多的是被逼无奈。做不完的卷子、算不完的方程式、背不完的单词,文化课的学习是他们的全部内容,而道德、修养、传统精神的学习,都已在功利性的教育面前退居其次,他们也不可能对艰苦奋斗精神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入大学,“我要学习”,在众多被高中学习压抑很久的学子心里根本就是不可能想到的事情,学习的领域也更加局限于专业知识,仅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艰苦奋斗精神的讲授内容也少得可怜。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很多大学生从小到大,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里根本没有艰苦奋斗四个字,也就无法深层理解艰苦奋斗精神,更难以身体力行地实践艰苦奋斗了。
3、家庭教育的缺陷。现阶段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的缺失,是中国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上最伟大最纯真最感人的爱,可偏偏这种最无私的爱,却导致现阶段中国的孩子越来越迷失在极端的自我主义当中,失去了作为子女、作为社会中一员最应有的良知和道德。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孩子有求必应,从不问如何消费,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攀比;而条件一般的父母,自己省吃俭用、艰苦奋斗,自己在家再苦也不能让在学校念书的孩子受苦。从小到大,很多中国的父母们从未告诉过自己的孩子要勤俭节约、努力奋斗,而是钱不够了给家里打电话,遇到问题了找爸妈。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的缺失,是造成当代大学生浮躁、攀比、浪费的重要原因,值得深刻反思。
4、自我意识不足。“有远大理想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奋力拼搏的却愈来愈少;有坚定崇高信念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勇往直前的却愈来愈少;崇尚中华民族精神的越来越多,艰苦奋斗的却愈来愈少”,一位同学在作业中这样写到。诚然,现阶段的大学生,谈到自己的理想,激情澎湃、豪情壮志,可回到日常生活中、走到课下,理想却抛之脑后,责任义务弃之不顾。在当今物质生活条件普遍较高的社会里,众多的孩子们已经习惯、沉迷、追求着物质层面的享受和挥霍,不知道艰苦奋斗为何物,也不知道怎样才是艰苦奋斗,甚至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以骄奢淫逸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耻”,荣辱不分、善恶不分、好坏不分,这在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中表现非常明显,甚至家庭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在虚荣心、攀比心的作怪下,也存在这种不良心态,对艰苦奋斗望而却步,不以艰苦奋斗为荣,反以艰苦奋斗为耻!
艰苦奋斗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进取拼搏精神。任何时候任何人都需要这种精神和心态。现阶段,培养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求学阶段,若没有积极进取、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学习上怕累、生活上怕苦,不仅学业一无所成,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也定将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1、树立正确的艰苦奋斗意识,养成艰苦奋斗的行为习惯。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需要持之以恒坚持的信念,是指引、约束自身行为的重要原则和规范。现阶段,虽然艰苦奋斗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却就是在这样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里,更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主要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发努力,昂扬斗志。新形势下,艰苦奋斗已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口号和形式。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时代,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方向。当代大学生应深刻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在现阶段的丰富内涵,把握其时代性发展性,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牢固树立艰苦奋斗意识,真正做到“以艰苦奋斗为荣”,养成艰苦奋斗的行为习惯。
2、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同时又是影响深远的教育力量,是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最直接、有效的教育载体。当代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高校教育育人的职能相结合,突出主旋律,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实践活动的氛围中增强吃苦耐劳、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论坛、广播、视频、校报、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和手段,开辟艰苦奋斗教育专栏,增强大学生对当代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二是通过歌咏、征文、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艰苦奋斗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校园氛围,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下,自觉用艰苦的精神指导自身的行动。三是开展文明楼栋、优秀宿舍、先进个人等评优活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和优良品质。四是要充分弘扬青年志愿者、艰苦奋斗者等的典型事例的引导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同学身边的榜样,熟悉而亲切,做好这些同学的事迹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对营造艰苦奋斗精神的氛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实践性。当代大学生一些不好的行为品行的形成,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他们生活在物欲横流、诱惑颇多而自我意识薄弱的年代,富二代、官二代、拼爹等现象,已经让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无处安放。因此,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要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兴趣,不仅理论要讲得透彻,而且,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艰苦奋斗精神的真谛①。鼓励在校大学生假期做兼职、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义务劳动,组织参观革命根据地或纪念馆,欣赏爱国影片、回顾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奋斗和付出,感受艰苦奋斗的重要和必要,从而激发自我的艰苦奋斗意志,自觉用艰苦奋斗精神指引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4、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为艰苦奋斗教育提供重要保障。艰苦奋斗包含着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精神上讲,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是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从物质上讲,是指勤劳节俭、反对浪费、提高效益、钱财物取之有道而用之有度的作风②。现在的大学生的家长,大多为艰苦奋斗环境中成长的一代,曾经的贫穷和艰苦,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爱子心切,让他们力求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各种舒适的环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殊不知,这种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家庭教育中的艰苦奋斗教育,一是必须弄清楚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内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反对浪费,更应该是精神上的要求和磨练。二是家长的言传和身教。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从而真正使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
注释:
①康许培:《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的意义与途径》,《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期。
②麻艳香:《论新世纪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社科纵横》,2004年第 4期。
D648
A
1671-2994(2012)02-0060-03
2011-01-26
刘芳(1983- ),女,安徽宁国人,安徽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