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与党的决策模式

2012-08-15 00:44:26赵向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

赵向文

(中共大同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山西 大同 037010)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与党的决策模式

赵向文

(中共大同市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山西 大同 03701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从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对党的决策的认识论基础、价值取向、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中的群众动员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泽东;群众路线;人民;党的决策;群众动员

一、党的决策的认识论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把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党的力量的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论基础,是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①把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结合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伟大创造。

2、党的正确思想和决策只能从群众中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党的正确思想也只能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来,就是要求党的决策者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决策;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以形成符合群众实际需要的系统意见,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毛泽东常常教育各级干部,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源泉来自于群众,一定要向人民群众虚心学习。他说:“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②党的决策者的任务,就是要对群众的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加工,将群众分散的杂乱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科学的研究和抽象,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决策。所以,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党的决策者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过程,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了解情况、认识世界、发现真理的过程。

3、到群众中来,把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伟大实践。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获得了正确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解释,使党的方针政策成为指导群众实践的指导。人民群众也只有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有了强大的思想武装,才能尽量的避免弯路,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毛泽东指出:“在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机关中,有的人认为,党的政策只要领导人知道就行,不需要让群众知道。这是我们的有些工作不能做好的基本原因之一。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③”回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检验真理的过程,修正、完善和发展原有认识的过程。只有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检验政策是否正确。所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群众掌握政策、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完善政策的过程。

二、党的决策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群众

1、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与其他形形色色政党的一个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的私利。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④

2、一切为了群众,既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也体现在各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群众利益无小事,毛泽东始终要求党的干部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和生活。只有把点滴的小事做好,才能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党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患难与共的。他一直要求党的政策不能高高在上,大而空,要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要求党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党的政策要取信于民,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党的政策要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抛开自己的私利,政策的出发点、落脚点都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看为人民服务是否取得了实效,不是看文件发了多少,口号喊的多响亮,而是要看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办了多少实事,群众的生活有没有得到改善,群众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群众的利益有没有得到保障。

3、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党的政策就必须做到对人民负责,对人民的利益负责,对人民的福祉负责,不负责任的做法不符合共产党的宗旨。毛泽东认为,党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不单单是表现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这就要求党要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政策来。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白,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二者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不能单纯的对“上”负责,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政策方针正确与否,不以人的主观感受为标准,而是由人民群众作出评价。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矛盾的,这就要求党的方针政策要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不能偏颇。更不能打着维护群众利益的幌子,在实际中却损害群众的利益。党的政策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把各部分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他们的利益尽可能的趋于一致。

4、一切为了群众,就要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衡量是否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看领导干部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党的政策是不是站在群众这边,党的干部是不是讲党性、讲群众感情、讲工作方式方法,不让人民内部矛盾变为对抗性矛盾。不恰当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会影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也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排斥在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之外,弱化党群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简单的用敌我矛盾的办法,只能是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迫的方法去解决。”否则,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⑤

三、党的决策的力量源泉:一切依靠群众

党的决策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是少数的精英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精英主义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早期的精英主义有一种贵族倾向,把身份、地位、财产作为衡量精英的标准。他们认为大众是一个无知、盲动而又自命不凡的群体,精英主义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治国。

1、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⑥”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人民群众也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实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我们也可以说,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艰难的革命历程中,大部分时间里都处在敌强我弱的状态下,为了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紧紧的依靠群众,最广泛的发动群众,始终与群众保持鱼水之情,就一定能战胜任何的困难和敌人。原子弹是纸老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而真正强大的力量是人民。

2、必须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毛泽东同样强调党的决策的立足点依然在人民群众,各级干部不能丢掉这个法宝。“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家吗?”⑦从革命转向建设,是我党历史使命的一大转折,如何管理一个国家是摆在当时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验,在专业技术人员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如何使党制定的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实际情况,就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信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智慧,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弥补党在制定政策时的不足和缺陷。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国家政权就全面接管了解放前由资本主义、小农经济、个体经济主导的经济建设事务,政府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和分配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有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依靠,就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资本主义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初期工业积累阶段。如果没有稳定的农业剩余做支撑,工业化和重工业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而要获取稳定的农业剩余,如果没有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衷心拥护,势必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4、坚决地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严重地损害了党群关系,在实践中往往会损害群众的利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著名的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了反官僚主义的斗争。1943年6月,党中央通过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是同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相对立的领导方法。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时刻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问题,不要让它危害革命事业。在建国后,毛泽东把这个问题提到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认为官僚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机构庞大,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他指出:“一部分必须破坏,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这些方面,必须天天破除。”⑧

四、群众路线与建国初期经济建设中党的群众动员

“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从《论十大关系》、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开始,我国逐渐开始了一条从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经济发展路线: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轻工业;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为此,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化这个优越条件,依靠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和政府的支援;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

1、发展农业合作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农业生产的经验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搞互助合作,平均产量可以提高15%-30%,这也就坚定了毛泽东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思路。建国之后的中国,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有着强大的群众动员能力。所以,毛泽东提出的“大仁政”与“小仁政”论,就是要动员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党的引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农业合作化的实现,除增产、为工业提供积累资金的好处之外,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就是我国农村中极为巨大的劳动力有了充分发挥作用的机会。农村中的男劳动力,在合作化之后,做工的天数大大提高,女劳动力也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了。增加肥料、改良种子、改良土壤、消灭各种病虫害和地方疾病、消灭文盲等一系列的规划,就变成可能作出的而且可以有力量来实施了。这样,在农村中,出现了从前所没有想像到的巨大的生产力。1956年,毛泽东认为,在合作化基础上群众有着巨大的力量,可以解决几千年来一直困扰的旱灾和洪灾问题,他提出大的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而一切小型水利工程,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国家在必要条件下给予帮助。⑨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由于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主要分散在农村,数量庞大,就需要相应的组织和管理力量,同时,这个动员过程在短期内缺乏相应的物质报酬,劳动投入的利益只能是在未来的年度里才逐渐受益,被动员起来的人力会对应着“没有对等劳动报酬”的问题,这就需要“鼓足干劲”和“力争上游”的精神鼓励起作用,与物质刺激相比,精神鼓舞不能不是更为重要的战略。“大寨精神”和“大庆精神”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产生的,而且,在实践中的确也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变物质”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看,都有着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动员群众的丰富经验在内,这也是毛泽东认为在建国后必须继续认可和加以借鉴的。“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⑩

以此而论,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继承了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党群关系经验,一个是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群众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挖掘群众中内在的巨大潜力,第二个是对于暂时没有物质报酬的劳动投入给予精神激励以及群众动员这样一种特殊的管理手段。没有物质报酬的精神激励要能够起作用,关键在于党要使人民群众明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不是为了少数人发家致富,没有真正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基础,群众动员就是无偿的剥夺;如果没有一个基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可信承诺,实际上也没有可能动员群众进行无报酬的劳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在建国后很快就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业体系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③④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1004、1031 页。

⑤⑩《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1、23页。

⑦⑧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11、894 页。

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411页。

A84

A

1671-2994(2012)02-0021-03

2012-02-05

赵向文(1978- ),男,山西应县人,中共大同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中特理论。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人大建设(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利益与西瓜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12-18 11:54:23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