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琰
渭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甘肃渭源 748200
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羟丁酸脱氢酶(a-HBDH)、乳酸脱氢酶(LDH)由于在心肌组织中含量丰富,是衡量心肌受损的重要指标,特别是CK-MB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特异性方面有重要应用[1],血清AST、CK、LDH及其同工酶活性的增高可以作为多器官损害程度的评价指标[3]。现以渭源县人民医院2011年所有科室不同年龄段就诊人员的AST、CK、CK-MB、HBDH、LDH等五项心血管疾病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2011年1~11月4370例(已排除缺失值79例)所有科室就诊人员,通过五项心肌酶检测值和性别等指标利用SPSS20的K值聚类法把年龄划分为7个年龄段,其中0~17岁437例,18~30岁 542例,31~42岁 481例,43~53岁 846例,54~64岁 797例,65~74岁632例,≥75岁261例。各项指标的参考正常值为:谷草转氨酶(AST)0~40u/L、肌酸激酶(CK)0~167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4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72~182u/L、乳酸脱氢酶(LDH)109~245u/L,超出此范围为异常值 。
入院当天或次日晨起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HITACHI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AST、LDH(速率法),HBDH(紫外动力学法),CK、CK-MB(DGKC法)进行测定 。
用IBM SPSS20完成K值聚类、均值比较、方差分析、描述统计、探索分析等统计处理,心肌酶比率为有效测定异常均值跟异常均值与正常均值之和的百分比,异常均值检测结果为各单项异常均值在各自年龄段里的描述统计值,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4370例就诊人员中各自排除缺失值后,AST>40u/L的比例为17.8%(N=4370),CK>167u/L 的比例为 23.0%(N=2704),CK-MB>24u/L的比例为 31.9%(N=3718),HBDH<72u/L或 HBDH>182u/L的比例为 35.7%(N=3708),LDH<109u/L或 LDH>245u/L的比例为18.2%(N=3718)。
心肌酶AST(n=777)、CK(n=623)在各年龄段的异常均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不显著。
CK-MB(n=1185)、HBDH(n=1322)和 LDH(n=676)三 项 指 标 的异常均值在不同年龄段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①CK-MB 在 54~74 岁 (中老年)和 31~42 岁(中青年)检测异常均值显著(P<0.05)高于 0~30 岁、43~53 岁(中年)和 75 岁(高龄)以上的人群;可信范围为 40.2~62.4u/L(P<0.05),这与马群等人的年龄段和均值异常方向结果一致[1]。
②HBDH在65~74岁(老年)以上的异常均值极显著(P<0.01)高于54~64岁 (中老年)以下各年龄段,可信范围为267~384u/L(P<0.05),与刘健等人的年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
③LDH在54~65岁(中老年)的异常均值显著(P<0.05)高于34岁(中年)以下年龄段和 65~74岁(老年)年龄段,但与高于 75岁以上高龄段的LDH异常均值接近(P>0.05),可信范围为359~521u/L(P<0.05)。
本研究的特点是以大范围(不低于600例)样本和全范围年龄(0~95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各年龄段之间的心肌酶均值变化规律,根据所处的年龄段和检测结果可知,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疾病指标异常均值差别不同,CK-MB在54~74岁和31~42岁检测异常均值显著高于0~30岁、43~53岁和75岁以上的人群,HBDH在65岁以上的异常均值极显著高于64岁以下各年龄段,LDH在54~65岁的异常均值显著高于34岁以下年龄段和65~74岁年龄段,但与75岁以上高龄段的LDH异常均值接近,AST和CK各年龄段没有差别,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比如常规检测,发现血清中CK-MB异常增高的患者,应结合患者年龄段和临床症状全面分析,并做进一步检查。综上所述,54~65岁的10年围退休期、75岁以后的高龄期和31~42岁的指标中青年期是心血管疾病指标异常变化最大的几个年龄段,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疾病预防知识,注意生活方式,并定期做心血管疾病指标的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监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预防筛查潜在隐患十分必要。心血管疾病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此类疾病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据调查,中青年人心梗猝死率是10年前的1~2倍[4]。中青年期心血管疾病指标值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中青年对心血管疾病重视不够,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健康意识,饮食不平衡,而且丰富的夜生活导致睡眠严重不足。其次,中青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一直处于疲惫状态,无暇顾及健康,使得身体锻炼越来越少,体质减弱。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焦虑、情绪波动大等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
[1]马群,刑国臣,罗慧.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K-MB异常增高原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15).
[2]刘健,欧阳清.脑梗死患者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
[3]张原琪,唐礼新,邱春红.肺癌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变化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0(12).
[4]曹玄林.天津心脑血管病呈年轻化趋势[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