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生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江西鹰潭 335000)
手术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外科手术切口对于环境要求较高,故易手术过程或换药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在院内感染总发生率中都占有较高的比例[1]。临床上,在外科手术前后一般采用固定给抗生素以降低院内感染率,但目前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滥用、各种侵入性操作、院内获得性菌传播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是的细菌耐药性增高[2],普通抗生素疗效下降,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选择2011年1~5月于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400例,其中男性213例,女性187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2岁。选择病例满足以下要:(1)术前排除肝病、肾病及糖尿病等延迟伤口预后病例,(2)术前体温控制在36.2~36.8℃,(3)排除麻醉药物及抗生素过敏史。该400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肿瘤12例,乳腺肿瘤44例,食管癌2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穿孔50例,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50例,阑尾炎32例、胆道结石或感染120例,腹股沟疝12例,胸部及腹部外伤16例。手术切口分类:(清洁切口)136例,Ⅱ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184例,Ⅲ类切口(污染切口)40例。
按照患者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和病情选用氨苄青霉素、头孢唑琳钠、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和硝基咪唑。术前1~2d给药,每天1次,术后给药3d,每天2次,术前在麻醉诱导期用药,术中根据手术时长可加用1次。
根据切口感染程度和住院天数划分。凡切口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切口表面有脓性渗出物,无论有无细菌学证据,均属切口感染。将患者实际术后住院天数与平均住院天数进行比较。
应用SPSS17.0(产品与服务的统计学解决方案)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以(±s)来表示数据,以t检验应用于计量资料,以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采用q检验对2组数据比较,将P<0.05作为其差异标准。
本组400例患者中,切口感染8例,总感染率为3%。(1)其中Ⅰ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的0%,Ⅱ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的2.8%,Ⅲ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13.6%。(2)术中使用抗生素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为1.25%;而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组,感染率为7.87%,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二联或三联用药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
导致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众多,除了患者自身年龄、体质、营养因素等原因,绝大多数与院内环境、手术器材、敷料以及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是否到位有关。有报道证明清洁伤口手术切口感染率普遍低于污染切口,而Ⅰ类切口不主张使用抗生素,如若切口创面较大或确有感染因素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对于Ⅱ类切口可在术前术后预防性给药,对于Ⅲ类切口必须常规应用抗生素。其中包括腹部、污秽区域以及感染性手术,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到位,则术后感染的可能性超过5%。本文选择的400例患者中,Ⅰ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的0%,Ⅱ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的2.8%,Ⅲ类切口感染率占同类切口感染率13.6%。这一数据也证明切口感染率与手术部位,手术操作以及手术的无菌环境有密切联系,手术中切口的无菌环境越好,切口发生感染率越低。术中使用抗生素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为1.25%;而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组,感染率为7.87%,可见抗生素的运用须合理把握用药时间:正常情况下,药效与血药浓度有直接关系,对于切口范围极大的外科手术,必须手术部位血药浓度达到标准,能切实降低感染率,在用药时间上应有所选择,一般来说从手术切开皮肤以后到手术结束皮肤缝合为止都是外源性和内源性细菌感染的主要时期,尤其是腹部以及肠道手术,肠腔内原有大量机会致病菌,发生移位和二次感染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这段时间是切口被细菌感染的危险期,只有在此时适当足量应用抗生素才能发挥预防效应。
总之,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各方面因素均有关系,临床在降低感染率时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完善术前准备,改善病区环境,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手中减少组织损伤与坏死,提高手术室的洁净度,缩短手术时间,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术后注意换药操作,增强患者免疫力。同时对于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按照用药指征合理用药。
[1] 雷泽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0(4):789~791.!
[2] 王灵,张曲娣.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7(5):521~523.!
[3] 胡琛,俞月琴,葛绳德,等.普外科围手术期290例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调查[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3):165~168.
[4] 宋娟.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7):797~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