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根
山西省文水县人民医院,山西吕梁 032100
县医院繁荣背后的隐忧
马金根
山西省文水县人民医院,山西吕梁 032100
作为医改的受益者,如今的县医院发展迅速,空前繁荣。但因为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在县医院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急需化解的矛盾和危机。本文从基本建设、组织编制、救治能力、医患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县医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避免乐极生悲。
县医院;隐忧
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新农合惠民措施的落实,县医院的诊疗设备不断更新、环境面貌不断改善、住院病人“爆满”,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然而,因为有很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在县医院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急需化解的矛盾和危机,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以我院为例,原建筑设计床位编制为180张,后将车库、食堂、洗衣房等改造成业务用房,将床位扩增至260张。令人惊奇的是,床位扩增后仍满足不了病人“井喷式”的住院需求,高峰时全院住院病人达360多例,儿科33张的病床最高收治到90多例患儿。所以,一床难求、一床多患、强制加床、挤占楼道甚至挤占感染病区等,越来越成为县医院一道“扎眼”的风景线。毋庸置疑,基本建设落后是造成病人住院难的重要原因,而医院的顾虑则更多:①除感染性疾病科外,县医院的现有建筑大部分修建于“非典”之前,人流、物流不分是当时建筑的通病,也是县医院最怕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心结”和“隐患”。②过度加床或一床多患等,无疑会加大识别患者的难度,张冠李戴的现象很难避免。③病人猛增,工作压力加大,心理负担加重,加之工作环境差和个别患者或家属过分挑剔等,医务人员的生理和心理时刻处于疲惫和紧张状态,“怕出事就出事”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大力投资县医院建设,但因为无法更改原建筑结构和没有扩增空间等原因,把很多钱都用于室内外装饰等杂项工程上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县医院医疗用房紧张的实际问题。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应根据县域人口、就医需求和医院特色等,科学制定县医院发展规划和建设规模,对适合改造和有扩增空间的要花大力气扩增改造;对无法改造和没有扩增空间的,要尽快启动新医院建设工程,确保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住,为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由卫生部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从1978年开始一试就试了30多年,其间国家的政策在变、行业的标准要求在变、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在变、医院的机构设置在变、医务人员的责任范围和执业环境在变,唯一不变的或编制部门认可的,还是按照当初制定的床位与工作人员之比进行人员编制,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一切按规定配备使用工作人员,很难完成和满足国家的医改任务、行业最新标准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医疗服务需求,当遇病人就诊高峰或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绝对是顾了急的顾不了缓的、顾了重的顾不了轻的、顾了明的顾不了暗的或啥也顾但啥也做不好,为此各医院都有过深刻的教训并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②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县医院都自主招聘了不少临时护士和其它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的燃眉之急。但这部分人因为不是“吃皇粮”的在编在册人员,普遍存在着“居无定所”的自卑心理,思想不稳定,工作不主动,是最容易激惹医患纠纷的重点人群。其中,也有不少素质较高者,但他们有的被其它单位考核录用为正式在册人员、有的改行做其它工作、有的培养出来后就被各大医院“淘宝”挖走,由此导致的“一拔儿来、一拔儿去”和“用则忧虑、不用还不行”的用人局面,常常把医院搞得左右为难、束手无策。③根据现行组织编制原则,绝大部分编制已被40岁以上人员占用,30岁以下工作人员只占在册人员总数的5%左右。所以,有人事部门调研时预测:在未来几年内县医院将出现大批人员到龄退休和大幅减员的现象;如不及早配备年青人员,县医院将面临10年左右的人才断层期,到时将很难保证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再则,因为编制已满年青人无法进入,而在册人员中大部分人已经取得或具备了晋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资格,高、中、初三级职称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甚至呈倒比状态,三级医师负责制有名无实、遇病人就大包独揽等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较多的质量安全隐患。为此,建议卫生部尽快制定出台新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借当前医改之东风,彻底解决县医院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稳定医疗队伍,优化人员结构,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尊定良好的基础。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要求,县医院必须具有承担公立医疗卫生中心功能任务的能力和资源,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加强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管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试点工作,重点加强严重危及当地群众健康的疑难病救治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能力[1]。但在县医院,除最近几年有少量医学本科生进入外,其余90%以上的临床工作人员都是上世纪毕业的中专生和大专生,医技人员的起点更低。其中,不乏有人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第二或第三学历,成为引领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但也有不少人一直在低水平状态下徘徊,表现为观念陈旧、知识面窄、辨别能力差、预见性不强等,以致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该转诊的偏要留观、该就地抢救的偏要转诊、该报告的不报告、该会诊的不会诊、对重的麻木不仁、对轻的倍献殷情等违反原则的事情,漏诊、漏治和误诊、误治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人的问题是影响县医院功能发挥和医疗救治能力的首要问题,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主要问题;除了对现有人员加强学习培训外,更需要从源头上引进活水,吸引更多的医学优秀人才加盟到县医院的建设队伍中来。
尊重医生,实际上是对生命和科学的尊重,也是社会每一个人基本素养的体现[2]。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政府断奶、断粮、断后路,一纸公文把医院推向市场。从此,昔日的“白衣天使”被贬的一文不值;非典时“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眨眼间就被妖化为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罪魁祸首、“收红包、拿回扣”的道德败坏者、“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恃强凌弱”的冷血动物等。于是,斩断“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剑指“以药补医”等,成了主流媒体的时髦用语;于是,个别患者或家属肆意毁坏公物、谩骂殴打医务人员等,成了为民泄愤的“义举”;于是,当哈医大一院惨案发生后,竟然有54%的网名表示“高兴”;于是,医务人员不敢在公共场合暴露自己的身份,以抽烟、喝酒等不健康方式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于是,有很多医务人员不堪重负和凌辱,强烈要求调离临床第一线等。不能否认,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方的自强、自律,但归根结底是“制度安排使医患成了对立面”[3],政府理应担当更多的责任。重要的是理顺机制,使医护人员不再当错误制度的替罪羊,使这支在医改和救死扶伤的高尚事业中负重前行的队伍,不要在付出艰苦劳动之后,还要付出血的代价[4]。
[1]张灿灿.县域医疗卫生中心该建成什么样[N].健康报,2012-1-18.
[2]陈飞.要让医生挺起胸抬起头[N].健康报,2012-3-9.
[3]李天舒.制度安排使医患成了对立面[N].健康报,2012-2-27.
[4]短评.我们的呐喊[N].健康报,2012-3-26.
R19
A
1672-5654(2012)07(a)-0184-02
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