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少强 姜恩明
沈阳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业务办,辽宁沈阳 110001
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冯少强 姜恩明
沈阳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所业务办,辽宁沈阳 110001
提升铁路疾控机构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的能力,对于加强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而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直接关系到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效果。本文结合沈阳铁路疾控中心,对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就提升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现状;对策
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公共卫生秩序是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健康与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铁路作为我国主要的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等特点,不仅利于媒介昆虫和病原微生物及其生态宿主的异地转移,也利于食物中毒的发生、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并可能出现某一疾病突发流行由于诱发的变异。与此同时,随着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危险货物的比重与日俱增,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污染事故、危险品泄露中毒也时有发生[1]。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铁路疾控机构应对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的能力,对于加强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而作为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的基础点,检测能力直接关系到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效果。因此,不断加强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建设已经成为铁路疾控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沈阳铁路疾控中心实验室的现状,就提升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对策作一探讨
①岗位结构:沈阳铁路疾控中心实验室共有检测人员1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8.75%,其中理化检测人员9人,微生物检测人员9人;②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上学历14人,占检测人员总数的78%;③职称结构: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 4 人,比例为 1:6:2;④年令结构:30 岁以下 1 人,30~40 岁的 1人,40~50岁的 11人,50岁以上 5人。
从检测人员的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检测人员的年龄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检测人员的整体检测能力相对薄弱,对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接触少,应变能力差,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专业人员由于缺少横向、纵向、路外、路内的学习与技术交流,因此在职培训程度普遍低于地方同行;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
对地(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A、B、C类设备,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制定的《关于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2]中要求,187类设备总覆盖率为55.6%,其中A类设备(57类)覆盖率为70.4%,B类设备(72类)覆盖率为 56.9%,C类设备(58类)覆盖率为34.5%。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铁路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铁路疾控机构专业上没有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3],铁路的公共卫生投入与地方相比非常有限,难以确保铁路疾控以及相关机构、人员、设备、技术、科研、培训实现较高水准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了设备的覆盖率;有些仪器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有待更新;针对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偶发性、突发性的特点,仪器设备的添置相对滞后;一些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不高。
按照 《关于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对地(市)级疾控机构实验室A、B类359个项目的要求,项目开展率在50%~60%之间,其中A类项目开展率在60%~70%之间,B类项目开展率在25%~35%之间。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铁路自身的特点,受管辖范围、服务对象、样本来源、仪器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检测项目范围的覆盖;有些检验项目开展率较低;加之,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学习和创新意识,与地方同行的学习交流不够,对一些开展项目的标准和方法的更新反应不够及时,也影响了一些新项目、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展和一些相关技术资料的收集与交流。
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我们于2010年5月,完成了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现场评审工作。今年2月我们通过了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评审和计量认证的复审工作。
但是,在后续的管理体系运行中,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改进彼此隔离,延续检测工作规范受到一定影响。是由于在体系文件等的宣贯、日常的监督作用、质管部门的管理、管理层的重视以及相关岗位人员自觉行为的作用和相关科室的配合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沈阳铁路疾控中心在全国铁路疾控机构中处于中上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受铁路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铁路疾控机构的基本情况大同小异。因此,针对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现状,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①加强铁路与地方的交流与沟通。由于铁路系统的局限性,铁路疾控机构在疾病预防和控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监测体系等许多方面,与地方疾控机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强化与地方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信息反馈交流,实现资源共享[4];要强化铁路疾控机构与地方各级疾控机构在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主动争取地方同行的帮助与支持。这是提升铁路疾控机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2)建立铁路疾控机构多种机制,促进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综合能力提升。①学习培训机制:检测能力的提升关键是检测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为此,应制定一个中长期在岗检测人员锁定目标的学习培训计划,分阶段予以实施。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内部培训等多种学习培训方式,共性存在的问题集中理论培训,并结合技术、仪器设备实际操作进行带教。加强路内、路外、横向、纵向的学习交流,增强学习和创新意识,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专业工作发展动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了解掌握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达到学习培训效果。②例会机制:建立全路疾控机构每年一次、铁路疾控中心内部半年一次的检测工作交流例会制度。参加人员包括分管实验室工作的领导、业办(质管办)、检测科及相关科室负责人、检测科业务骨干等,以此达到定期交流总结检测工作经验和技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③技能演练、盲样考核机制:建立每年一次(含理化、微生物项目)的检验技能演练和盲样考核制度。在演练和考核过程中,既兼顾常规检测项目,又突出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毒物项目等突发事件检测项目,以此带动和促进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检测能力的提高。达到岗位练兵的目的。
(3)加强实验室内部的全面管理。为保证管理体系不断改进、有效运行,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质有序,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运行,需强化体系文件等的宣贯实效,相关科室内部和质管部门管理意识,关键岗位人员作用意识,管理层重视意识以及全员自觉行为意识,达成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等意识。
(4)提高认识,进一步完善铁路疾控机构软硬件建设。铁路疾控机构及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的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装备,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同时继续争取仪器设备等硬件的投入,为提升检测综合能力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检测工作,努力改善检测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抓好用人机制建设,根据铁路疾控机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用人政策,搞好检测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努力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促进铁路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综合能力的提升。为铁路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贡献力量,为铁路运输安全保驾护航。
[1]郭红梅.浅议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5,32(2):94
[2]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关于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S].2004.
[3]戴飞.建立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探讨[J].淮海医药,2005,23(2):165
R183
A
1672-5654(2012)07(a)-0103-02
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