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文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9
双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探讨
汤 文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福州 350009
目的 本文将分析患者的肺部CT成像情况,以研究双排螺旋CT的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患者确诊及治疗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对23例患者分别进行双排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时应使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部尖端至隔上水平,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扫描完成后记录扫描结果。结果 本次研究对象2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过双排螺旋CT增强扫描,使大部分患者的亚段肺动脉及五级肺动脉可得到显示,达到80%左右显示率,且可清晰显示患者段肺动脉、左右叶肺主动脉及肺主动脉主干显影,其中对于患者段及段以上肺动脉可达到100%显示率。结论 利用双排螺旋CT影像技术对肺动脉进行造影,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患者肺部病变情况,为医生提供有利的医学价值,是一种临床公认的安全、有效、可靠、实用、快捷、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可作为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肺动脉栓塞;双排螺旋CT;诊断价值
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而引起患者体内相应肺循环障碍的一种常见、多发的心肺血管疾病,即为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由肺动脉栓塞引发的肺部出血或坏死的现象称为肺梗死[1],肺动脉栓塞造成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30%[2],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肺栓塞疾病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给临床上对于此病的诊断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误诊、漏诊现象严重,使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救治,贻误患者的病情,致使病死率更高[3]。因此,对肺动脉栓塞做出正确的判断是治疗肺动脉栓塞疾病的关键,对提高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治愈率以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自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就诊的2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双排螺旋CT扫描,分析患者的肺部CT成像情况,以研究双排螺旋CT的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患者确诊及治疗过程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就诊的2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7~78岁。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气短、咳嗽、呼吸困难、下肢肿胀、胸痛等。
对23例患者分别进行双排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开始前,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屏气训练,此做法的目的在于使患者通过双排螺旋CT扫描显像更清晰。对于无法屏气或屏气困难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尽可能指导其进行平静呼吸。进行扫描时应使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部尖端至隔上水平,在一次屏气状态下完成扫描。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用量为70~100mL,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为3mL/s,开始注射对比剂后9~11s即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记录扫描结果。
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对象2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过双排螺旋CT增强扫描,使大部分患者的亚段肺动脉及五级肺动脉可得到显示,达到80%左右显示率,且可清晰显示患者段肺动脉、左右叶肺主动脉及肺主动脉主干显影,其中对于患者段及段以上肺动脉可达到100%显示率。对医生及患者在临床上对于肺动脉栓塞疾病的诊治中提供科学的依据。
肺动脉栓塞是以呼吸功能和肺循环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由患者右心的血栓或静脉系统对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所造成的阻塞所导致的疾病。患者曾经有外伤史、肿瘤患者、手术后恢复期患者、下肢静脉炎、长期患病卧床的患者等均为此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高危人群。其临床表现患者不能进行平卧,并突发剧烈胸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现象。
利用双排螺旋CT显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扫描时所用的增强对比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其特点为低毒性、低渗透性,且具有良好的血管耐受性,大大减少了肺动脉栓塞患者身体由于进行双排螺旋CT显像技术进行扫描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经研究表明,利用双排螺旋CT影像技术对肺动脉进行造影,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患者肺部病变情况,以及发生栓塞的形态、数目及大小等,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肺部及胸腔的异常表现,并可根据显像情况使医生对患者的肺动脉栓塞进行评价,如发生栓塞的严重程度及发生栓塞的时间,为医生提供有利的医学价值,是一种临床公认的安全、有效、可靠、实用、快捷、无创伤的诊断方法[4],可作为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1]程显声.栓塞文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戴汝平.重视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5):293-294.
[3]母庆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1):5.
[4]霍福涛,郭太,周扬,等.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和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1):1065.
R563.5;816.41
A
1672-5654(2012)07(a)-0095-01
201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