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盼
(河南省济源市委党校,济源 459000)
近年来,济源市立足市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培育了以蔬菜、畜牧养殖、薄皮核桃、烟叶、冬凌草为主导的区域特色产业,建设了优质粮食、水产养殖、苗木花卉三大基地,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上台阶。2005年以来,连年实施以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造林绿化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3+1”工程,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二是农机化水平全国领先。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机装备水平处于全省、全国领先水平。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85.6%,远高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农业机械标准化示范区。
一是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11年底,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99家,其中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5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总入社农户达2.4万户。冬凌草、薄皮核桃产业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二是产业集聚初见成效。积极打破区域界限,鼓励镇与镇、村与村联合,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了以循环农业为特色的东部示范区,以优质林果业、生态养殖、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南部示范区,以都市农业、优质蔬菜为特色的北部示范区,以烟叶、林果、制种为特色的西部示范区。至2010年底,全市蔬菜、烟草和冬凌草种植面积分别达0.81万hm2、0.218万hm2和0.19万hm2。三是品牌效应日益显现。拥有省级及以上知名农业品牌9个(其中农业3个,分别为马村酥梨、邵州核桃、下冶坡池金太阳杏;畜牧6个,分别为“济水牌”生猪、“周全喜”土鸡蛋、“庭喜”饲料、“金立丰”饲料、“依山依牧养鸡),占全省知名农业品牌总量95个的9.5%;注册农产品商标165个,占全省1200个的13.75%。
一是不断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从“十一五”开始,济源市在上年支农投入的基础上,以每年新增财力的30%增加“三农”投入。二是引导企业投资和银行融资发展现代农业,2010年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类投融资总额达12.3亿元。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斐然。全市共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62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有效加速了全市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建成了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2010年底,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3%,小麦、玉米、蔬菜等良种覆盖率均达100%,水产良种覆盖率达75%以上。
一是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至2011年,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7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7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农产品3个。“寺郎腰大葱”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二是农产品市场功能得到新提升。拥有国家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两个,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3个,各类专业市场和产地市场20余个。三是农业信息化基本普及。建成了市级信息服务中心,16个镇(办)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527个行政村(居)均建立了村级信息服务点,构建了“市有中心、镇办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受土地生产率不高和人均占有农业资源的不足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济源市劳均农产品产量还未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济源的粮食生产仍是“短板”,粮食种植规模、技术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济源至今虽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但没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全市已注册的合作社达400多家,由于注册时是“零门槛”,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多乱杂、经营不规范等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虽然济源已建立了多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但纵观所有农产品,大多数依然没有按照标准化生产,产品品质无法保证,同时,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几乎没有市场竞争力。再者,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等,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农户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济源农业龙头企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辐射带动能力上都还不足。农业产业目前实施的有蔬菜、畜牧养殖、薄皮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主导产业,除畜牧养殖、冬凌草具有一定的龙头支撑外(冬凌草加工龙头企业有济世药业;畜牧养殖支撑龙头企业有柳江禽业、阳光兔业),其余产业均无龙头支撑企业。蔬菜、薄皮核桃、烟叶产业虽有一定面积规模,然均是以小业主经营为主,仍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本地无规模加工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产品科技含量、档次不高,关联产业不发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一是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乏,难以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重大科技项目,农业科研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济源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要。二是金融服务机制尚需改进。农户小额贷款担保难,期限、额度与农业生产实际不适应。三是农业保险服务不到位,农户投保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是大力发展“土地节约型”可持续生态农业技术。一方面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使技术进步与农业生态环境相适应,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二是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济源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统筹规划,创建一批农业科技专业创新平台。三是培育新型农民。特别要重视培养农民的经营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拉长拉宽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农业,实行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发展关联产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依托济源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关联产业,深加工、精加工,打造一批延伸产品,如依托济世药业加工生产冬凌草洗手液、香皂、牙膏、口香糖;依托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生产核桃乳、核桃油等。二是做大做强品牌农业。强化品牌意识,依托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地理特征、传统工艺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对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定位、包装、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特色农产品向品牌农产品的转变。有了品牌后,必须规模加工生产,将品牌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深掘旅游资源。立足中原经济区休闲旅游文化名称的定位,发展休闲生态农业。在农业旅游项目设计中把时下一些流行的现代休闲娱乐元素融入进来,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体验项目,如山地健身、户外露营、拓展训练、创意烧烤等。
一是理顺市场,主管部门应该适时出手,用“看得见的手”在菜场改造、税费优惠等环节予以政策倾斜,从源头上减少经营者和菜贩的负担。二是要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形成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体系,有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二是要广泛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在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过程中,要通过典型示范、参观学习、效益对比等各种方式,调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以此带动农民自己向农业的投入,盘活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三是要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提高服务水平,广泛加强与各金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四是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有志之士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是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各样的协会维护农民的整体利益。二是加强农业保险。一方面对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进行费用补贴和税收减免,鼓励其经营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一方面对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给予保费补贴,使他们能买得起农业保险,以增加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工业化程度越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水平就越高,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就越高。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加速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创造条件。济源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程度相对较高,重要的是要把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持反哺农业现代化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