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东
安微省阜南县人民医院,安微阜阳 2363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术后常见的,也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血栓情况可以自行缓解,但是部分血栓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1]。DVT在临床上并无明显的症状,少数病人会出现肿胀、疼痛等情况,这些情况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在围术期内必须加强对患者的监控,以免DVT加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其生命。本文主要分析胸外科手术围术期内的DVT成因,且详细介绍相关的防治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10月于该院进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20 例,其中男性 50 例,女性 70 例,年龄 35~75(61.5±4.6)岁,多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共有20例。其中左下肢栓塞的共8例,右下肢栓塞的共9例,双下肢均栓塞的共3例。
对本文所观察的2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的预防下肢血栓形成的防御措施,并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本组20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后治愈的患者16人,效果显著者4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其中16例病人主要使用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均未出现溶血性血栓症状。采用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共有4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均明显改善。经多普勒彩超复查与血管造影表明,官腔内血流基本通常,管壁恢复光滑,血液充盈情况良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凝固性增高所引起的血栓综合症。DVT是由综合因素所产生的,同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以及各种慢性疾病都是诱发术后血栓的重要因素。同时,如果患者属于原发性高凝血性体质,术后血栓发生率很高。有血栓病史或是血型为A型的患者,也是DVT高发群体,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应该给予高度关注[2]。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如果体位保持不当,容易引发静脉回流受阻,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栓塞。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暴力牵引,导致血管壁受损,也会引起血栓的情况。手术时间过长,血管壁受损的风险也会增大,术后造成血栓的可能性必然增大。
患者在术后如果没有得到科学的护理,也会引起血栓发生。术后卧床过久,缺乏必要的肢体活动,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减缓,造成栓塞。同时,所采用的凝血药物过量,或是反复静脉穿刺输液,也会导致肌体产生应激性反应,而处于高凝血状态,引起血栓。
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处于全麻状态,无法自主控制自己的体位,因此医生应该关注患者的体位,及时帮助病人调整,避免静脉长时间受压。在临近深静脉的手术操作时,应该掌握好力度,以免血管内膜严重受损。同时,尽量减少新鲜血液的使用,如采用的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话,应该稀释,不能够直接静脉注射。
患者在术后应该多翻身,多做肢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术后可讲双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减少卧床时间,避免使用过量的止血药物,减少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或是液体,如有需要可以加医用弹力长袜辅助治疗。一旦形成血栓,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将患肢太高到45°,但是不能用力按揉患肢,以免血栓脱落回流到肺部,从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应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可能增加腹部压力的各种因素[3]。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是胸痛,咳血等症状,则表明血栓很有可能已经造成了肺部栓塞,护理人员应该及时通知医生,增加患者的吸氧量,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在采用溶栓药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伤口及身体其他部分是否有明显的出血症状,或是出血倾向。如果患者出现溶栓性出血,应调整用药剂量。
综上所述,围术期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预防和护理是避免患者出现严重栓塞的关键。作为医护工作者应该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提高对DVT的判断能力。同时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让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1]王春萍.脊髓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医药论坛杂志,2010(17):155-156.
[2]张淑文,王丽娟,王树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3):217-218.
[3]苏宏斌,周兴立,郭曙光,等.急性DVT股静脉取栓治疗32例[J].西南国防医药;2010(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