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章 凌四香 杨 颖
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宜春 336000
猝死是指在24 h内没有任何死亡迹象的、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1]。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精神病住院患者的猝死率约为0.7%,虽然从数据上来看,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可能性比较低,但是其后果比较严重,随着精神病患者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精神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猝死问题越来越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为了降低精神科住院患者的猝死率,本文通过对我院近20年来猝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猝死原因,找出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本院近20年来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的猝死病人共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19~89岁之间。
通过对我院近20年来精神科住院猝死患者共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大多发生在患者入院2周以内,由于新入院患者尤其是入院前在外走失流浪的患者多数比较兴奋躁动,但是此类患者的体质较差,并且体能消耗大,容易失水,再加上其进食差,容易导致体内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对于新入院的患者,医生常常为了急于控制患者的症状,采用肌肉或者静脉给药和联合用药,极易导致精神病患者猝死。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2]大多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有关。由于精神科住院病人的精神症状比较明显,掩盖了其躯体症状,加之病人不能主动向医务人员诉说病情,导致医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躯体疾病,导致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此外,有许多文献报道,使用抗精神疾病的药物与精神科患者的猝死有着重大的关系,它对心血管系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心率失常、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且与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有关[3]。有研究表明,氯氮平与精神科患者的猝死有关。因此,在对精神科住院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选择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剂量不易过大,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并尽量选择口服的给药途径。
据相关文献报道,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对心脑血管系统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要提倡单一用药,尽量避免合并用药,且不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药物剂量,这对防止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现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自精神科患者住院之日起,医护人员就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详细的记录下来,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要善于从患者的语言、行为和表情中发现问题,避免猝死情况的发生。
大多数患者的猝死时间多集中在夜间和凌晨,主要表现是突发性呼吸循环衰竭和安静死。因此,要在夜间严密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对精神科患者用药应合理选用精神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不要在短期内急增用药剂量,尽量单一用药,避免合并用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发生药物副作用,应当通知医生及时进行纠正。
医务人员要在控制精神科患者的精神症状的同时提高对精神科住院患者躯体疾病的观察,善于识别精神症状与躯体疾患的主诉,躯体疾病是导致精神科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注意关注合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对患有躯体疾病的精神科患者,应积极治疗躯体疾患。
精神科患者容易发生吞咽食物的情况,医务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防止发生噎食现象导致猝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适当的给患者一些流食、半流食或者使容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派专人看护,对患者进行喂食,防止患者因进食而发生猝死现象。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精神科患者的情况,在医院中与患者的接触机会最多,也是最可能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猝死的人员,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急救措施和急救设备的使用,在发现患者突然发病时,第一时间采用准确的抢救方法对患者进行抢救,并及时报告给医生,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总之,精神病患者猝死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较难预测和防范,由于其发生迅速,要想及时抢救非常困难,因此,对可能引起猝死情况发生的因素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合并躯体疾病,进食情况较差,使用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联合用药,可能是精神病患者猝死的原因,临床中应对可能引起猝死的因素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加强用药护理等,有效的降低精神病患者猝死发生率。
[1]糜祖煌,秦玲.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近年国内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3.
[2]张杨,王卫华,栗克清.住院精神科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51.
[3]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