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传天下 健我中华儿女

2012-08-15 00:47王翠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25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文化

文/王翠霞

武传天下 健我中华儿女

文/王翠霞

一代武学宗师,著名的电影艺术表演家李小龙,为世界武术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他让中国武术走向了世界。他在咏春拳的基础上集世界武学之大成,于20世纪60年代创出了实用武学——截拳道,它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虽然他只有短暂的三十二年生命历程,但他他短暂的一生如同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他主演的功夫片风靡海内外几十年,“Kung Fu”一词因为李小龙而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至今没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那样冲破地域、时间、种族的限囿,辞世多年仍威风不减。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热映,也是对中国功夫的认可。

源远流长 平稳发展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武术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的。

在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的自然条件下,搏击术成为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另外部落之间战争频发,使人们得以不断总结战场上的搏斗经验。击、刺、拳、腿等招式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出现,这种在原始社会用以谋生的搏击术,开始成为奴隶制国家间进行战争的重要手段。从夏朝开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在封建社会时期,武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传统武术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既经历了秦王朝的“收天下兵,聚之咸阳”的民间禁武,也经历了两汉时的“居则教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的大发展时期。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武术文化形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武举制的创立,更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还成立武术队,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

以武会友 英雄本色

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个。有学者称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虽然武术种类众多,却有着相同的信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道德。武术作为国粹,在“修心”方面,自然不会忽略。

练武之人,首先要具备就是武德。“武”是干戈军旅之事;“德”指道德、品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武术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后,在推向世界的大好形势下,更应尊重武德,注重武德教育,更应该明白练武是为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练武要具备有高尚的武德修养,也是当代武术推向世界的时代要求。

另外,中国武术讲究尊师爱友。其中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包括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把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古代曾有天、地、君、亲、师的提法,把师同天、地、君、亲相提并论,说明了老师的重要地位,只有尊师爱友、虚心好学的高尚品德,才能师徒容洽,学习提高。浇花浇根,教人教心,拳教练一生。听其言,可知其行;观其拳,可知其德;武术中武德居首也。

概括来说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佛教修养等内涵。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点。

刚柔并济 修身养性

说到以武术修身养性,首先想到的就是主张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成语“以柔克刚”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柔不是软,先顺对方之力,拉直对手使其到强弩之末;然后找到对手的薄弱之处,狠狠打击。正因如此,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在如今的太平盛世,太极拳也没有被遗忘,而是转向成为一项健身运动。

其实,若说健身,中国武术中绝大部分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早在古代,人们就已发现了武术的健身价值。由于古代战事频繁,参战人数众多,士兵体质的强弱往往就是军旅战斗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没有强健的体魄,便不能掌握精炼的战斗技能,没有战斗技能则难于战胜对手,故而交战各方均十分注重增强士兵的体魄,最常使用的就是训练士兵习武。一方面严格训练士兵,以锻炼体魄、胆识等;另一方面在招募士兵时就注意选拔“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由此可见,历代军队和民间以武健身之风十分盛行。此外,为了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人等的健身需要,那些武师先人还创编了诸如“百兽舞”、“五禽戏”、“八段锦”等武戏及诸多具有较高养生价值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使武术与军体健身相映同辉,发挥了医疗、健身、养生的综合效能,成为体育健身与格斗技能紧密结合、体用并重的典范。

现代研究也表明,武术的确有强身健体的特殊功效。虽然各个门派的武术虽招式和心法口诀不同,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核心特质:具有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

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在健身方面具有其他运动项目所没有的优势:

1.身体全面得到锻炼:很多种类的武术的运动量甚至比球类运动还大,在脂肪的消耗量上比球类大,可见武术在身体全面锻炼时的优势。

2.内外兼顾:进行武术锻炼的同时,还需要呼吸来配合,这对心肺机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法则对人的神经系统的煅炼亦极为有益。

3.强健骨骼:武术运动在提高骨骼肌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对骨骼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武术中一些绵缓型拳种对延缓骨质疏松及脊椎压缩性变形均有较好的效果。

4.限制条件较少:武术的动作刚柔并济,速度可快可慢,拳式也有难有易,因此它的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幼皆适。

5.陶冶性情:武术要求招式连贯、轻盈。一方面讲究沉静,可以使人抑制急噪。另一方面,讲究灵敏,可以让人提高反应能力。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是五千年来华夏大地各民族在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发展并完善的,具有鲜明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诚然,中国传统功夫、侠义情怀是典型的东方特色,刀剑文化、快意恩仇在世界文化中也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肥美的土壤,吸收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养分,具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又以丰富独特的攻防技击技术为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世界、人生哲理、审美情趣等文化特性,形成了具有完整的、科学的、独特的文化体系,浸透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知识、信仰、艺术、宗教、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中国武术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和竞技、搏击运动文化,是具有完整哲学理念的独特文化体系。涉及了从生命原理与实践、人体结构、心理学、中医学、美学、养生学、伦理学、心理学、天文学、宗教学以及兵法学的理论精髓一直到武器的具体应用,是能够体现和谐文化特质的文化。在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中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之间的高度和谐统一。

这种和谐价值指向反映在对“武德”的尊重和敬畏之中,还表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崇尚。其形成和不断发展契合了与天时、地形、气候、季节、方向等自然界的同构以及与自然的相通。各类武术拳法中模仿了自然界各种动物的灵性,寓意这些生命生灵的自然之精粹。

中国武术文化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国际武术联合会已拥有120个会员。美国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美国传统武术总会、美国中华国术总会等全国性组织。欧洲学习中国功夫的人有100多万。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征,是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的纽带之一。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华人走到哪里,这种民族特征就会带到哪里,传承着不畏强暴、精忠报国的精神和中国人的浩然之气。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谁远谁近?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