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消毒检测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流行病学研究所消毒研究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于1985年重建消毒研究室,于1995年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消毒检测中心,2002年7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将消毒检测中心划归环境所,于2003年初正式并入环境所。消毒检测中心1999年7月被批准为卫生部认定消毒产品鉴定实验室。现挂靠有卫生部消毒标准委员会秘书处、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秘书处。
疾病控制:
疾病控制制定消毒技术方案,参与重大疫情处理,参与重大事件、重要场所卫生保障。开展医院消毒和感染控制监测。
应急处理:
制定消毒应急技术预案,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科研:
承担国家科研课题、卫生部疾病控制专项、横向课题。
检测评价:
承担消毒产品检测,承担各种消毒效果的评价,负责全国消毒产品抽检及其实验室质量控制。
法规标准:
负责消毒卫生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协助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承担全国消毒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培训指导:
研究生和进修生培养,举办培训班,对下级技术机构的业务指导。
2003年以来,消毒检测中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有职工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有空气消毒实验舱、百级净化间、压力蒸汽灭菌微生物抗力和指示物鉴定仪、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微生物抗力和指示物鉴定仪、环氧乙烷灭菌器、环氧乙烷微生物抗力和指示物鉴定仪、干热生物抗力和指示物鉴定仪、细菌鉴定仪、医用包装材料理化性能鉴定仪等大型消毒检测设备和设施,总值约1000余万元。目前,消毒检测中心可以开展清洗效果、消毒效果、灭菌效果和抗(抑)菌效果的评价,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卫生学评价,医用包装材料主要性能评价,以及清洗、消毒和灭菌指示物的评价。
(1)清洗效果评价:
目前国际上尚未有针对清洗效果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客观的评价指标。我中心受卫生部委托,从实验室检测出发,针对目前医院广泛使用的医用清洗剂制定了《医用清洗剂卫生标准》,在对市售产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客观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清洗效果的评价,目前倾向于采用多因素评价的方法,分别评价蛋白质、脂肪、淀粉、菌血悬液、生物膜去除率,综合判定清洗效果。
(2)包装材料性能评价:
依据ISO 11607和EN 868标准规定, 测定医用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参数,进行卫生学评价。
(3)灭菌指示物鉴定:
依据ISO18472:2006(GB/T 24628-2009)的标准研制的指示物鉴定设备。包括压力蒸汽灭菌抗力测试仪、环氧乙烷灭菌抗力测试仪、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抗力测试仪和干热灭菌抗力测试仪。开展的指示物鉴定试验主要依据ISO11140和ISO11138进行化学指示物和生物指示物的鉴定试验。
(4)消毒灭菌效果评价:
可开展《消毒技术规范》涉及的所有评价试验。
近几年来,消毒检测中心承担了《消毒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牵头14个国家标准的起草任务,包括《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器安全与卫生标准》、《二氧化氯消毒剂发生器安全与卫生标准》等;负责全国疾病控制专项“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工作,采用消毒学、医院感染学和现场流行病学方法,针对我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现状,在全国9个省市41家医院开展了包括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重点环节(物体表面、手术室空气、口腔科用水、医院污水)环境微生物污染状况、消毒效果及影响因素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和依从性监测等工作;参加了室内空气重点污染物人群健康危害控制技术、大规模持续使用消毒剂的效果及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等8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参加了二十余部专著的编写,每年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消毒检测中心有关专家参加了2003年、2004年SARS疫情处理、2005年东南亚海啸救援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和奥运卫生保障应急工作、2009年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型流感、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东北洪涝灾害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工作,荣获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先进集体称号一次,并有7人次荣获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卫生部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