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丰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30088,合肥)
滁河干渠是安徽省淠河灌区上的一条主干渠,宋小郢渠下涵是其中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涵管,建于1966年,原结构为1孔,直径为1.7 m。工程经过40多年运行,上下游翼墙、护砌及涵洞部分已严重风化破损,且涵洞拱顶断裂漏水,不能正常使用,需拆除重建。由于滁河干渠承担着向合肥市董铺水库经常性供水任务,不能长时间断流(一般最长可断流1个月),而按照宋小郢渠下涵的规模,若采用大开挖方式施工约需3个月左右时间,不能满足工期要求。在工程造价方面,采用顶管法施工比大开挖方式节省投资约27%,故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及涵洞布置情况,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将老涵管实施封堵,新建渠下涵采用顶管方式施工。
顶管的选线关系到顶管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及质量的好坏,针对本工程特点及条件,主要考虑:①管线应尽可能选在土质比较坚硬且有一定黏性的地基上,以防止顶管过程中发生塌方或基础的不均匀沉陷;②涵洞进出口与原老涵进、出水渠道应能很好衔接,并尽可能利用拟建的出口消能建筑物做顶管后座,以减少工程量。按上述原则,重建涵址选在原涵址下游距原涵约15 m处,洞轴线垂直于渠堤布置。
根据选定的管线,在管顶范围内地层分布从上到下依次为:素填土层,重粉质壤土为主;1~2层为重粉质壤土层;3层为重粉质壤土层;4层为泥质粉砂岩。其中第3层重粉质壤土坚硬并可塑,强度较高。宋小郢渠下涵底板位于第3层。管顶覆土厚度3.0~11.5m,渠下部分覆土最小厚度7.9m,能满足顶管施工的地形、地质要求。
宋小郢渠下涵设计流量为19.8m3/s,经计算,1孔2 m管径可满足泄洪要求。涵洞进口底板高程34 m,出口底板高程32 m,涵底坡1.709%,涵洞顺水流方向总长117.0m,其洞身结构布置分成3段:中间标准段为106 m长预制钢筋混凝土管,采用定型产品,单节长2 m,共53节;前后段均设渐变段,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进口段长9 m,出口段长8.5 m。为方便后期续建改造,在进口段设主门槽。
预制管顶进后,涵管外壁与土体不可能完全紧密结合,如果没有防渗措施,则可能引起沿管的纵向集中渗漏,威胁渠道安全。工程进口渐变段与顶管连接采用外包方式,并埋设止水钢环,接头方式见图1;出口段伸入出口建筑物挡墙内,挡墙伸入管底以下1 m,高于管顶1.5 m。
钢筋混凝土管道按接口形式可分为平口式、企口式、双插口式、钢承口式四种,根据《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 246:2008)规定,对于顶管工程应优先选用钢承口接头。本工程管段接头结构采用钢承口式。
为使顶管外壁与渠堤土体之间接合密实,防止出现沿顶管外壁纵向集中渗流,在顶管工程施工完毕后,通过预留灌浆孔充填灌浆。灌浆孔断面距离4.0m,一孔位于管顶,另两孔与顶孔呈120度,梅花形布置。充填灌浆所用浆料为水泥浆,灌浆分二序进行,每序先灌左右两侧孔,再灌顶孔。水灰比先稀后浓,压力先小后大,并逐渐进行。
工作坑是顶管施工的一个主要枢纽,是管内外交通的结合点,工作坑位置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顶管进度和费用。工作坑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工作面,保证下管、安装顶进设备和操作间距。经计算工作坑的长度取8.5 m,宽度取5.0m。
后座的作用是支承千斤顶的反力,承受反力时,必须保证不变形、不移位。因此后座的设计要考虑地质和地形条件。根据经验,后座重量一般为设计总顶力的1.2~1.5倍,本处取1.5倍,为 7035kN。
后座拟采用M7.5浆砌块石结构,根据设计重量确定其尺寸为:横断面顶宽 5 m,边坡 1∶0.5,高度 4 m,沿涵洞方向墩长10m。
后座支承千斤顶处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保证足够的强度,其工作面一定要与顶管轴线垂直,以保证顶管按设计方向顶进。
本工程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机施工,于2011年12月底实施完毕,其中工作坑制作时间20天,顶管顶进时间9天,最快一天顶进长度近20m,实施较为顺利。工程投入运用后,未发现渗漏等异常现象,得到了省、市专家的肯定。
滁河干渠宋小郢渠下涵重建应用顶管技术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于具备顶管条件的渠下涵,采用顶管法处理,与明挖埋管法比较,具有工程量小、造价低、工期短、省劳力、工艺先进、施工安全和设备简单等特点,同时工程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并且不影响渠道输水。各地渠下涵众多,推广应用此方法,可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和经济效益。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给水排水工程顶管技术规程(CECS246:2008)[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余彬泉,陈传灿.顶管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广东省水电局.利用顶管法重建土坝放水洞涵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